折桂帕格尼尼,“中国出品”章奥哲的长线教育密码
更新时间:2025-11-15 14:33 浏览量:1
文 | 谷宇飞
近日,意大利热那亚第58届帕格尼尼国际小提琴比赛决赛现场传来振奋人心的捷报:17岁的中国选手章奥哲凭借精湛技艺与深刻的音乐诠释,一举斩获金奖与最佳帕格尼尼协奏曲演奏奖。这位从中国本土音乐教育体系中成长起来的少年,用国际顶级赛事的桂冠,再次印证了中国本土培养的卓越实力,其夺冠绝非偶然,而是中国音乐教育厚积薄发的必然结果。
“金钟”后再续辉煌
作为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学生,章奥哲的艺术之路始终扎根于本土教育土壤。
在导师何弦教授的系统指导下,他深度受益于上音“实践+理论+文化”三位一体的独特培养模式,筑牢了坚实根基。“在校期间,我收获最多的是老师毫无
这份底气的重要来源,正是两年前中国音乐金钟奖的历练。2023年,年仅15岁的章奥哲在何弦带领下,于第十四届中国音乐金钟奖成功“敲钟”。“金钟奖的竞技氛围,让他学会在高压下保持稳定发挥,这种能力在帕格尼尼比赛近5小时的高强度角逐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何弦如此评价。
章奥哲在第十四届中国音乐金钟奖比赛中演奏
章奥哲的成长轨迹,恰恰折射出中国音乐教育体系的成熟与先进。如今的中国音乐教育,兼具系统性与开放性,既注重国际视野的拓展,又坚守本土文化的根脉;更以先建立审美共性,再融入个性表达的科学思路,让学生在国际舞台上既能展现专业竞争力,又能传递独特艺术辨识度。在何弦看来,金钟奖作为接轨国际标准的本土顶级赛事,早已成为音乐人才成长的里程碑:“它的选拔机制与竞争强度,精准对标了国际赛事要求,为年轻选手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实战历练。两年前的金钟奖经历,鼓舞了我们师生的信心,更让此次帕格尼尼比赛夺冠成为水到渠成之事,也再次证明中国本土教育已达世界顶尖水平。”
中国乐曲传情制胜
在帕格尼尼国际小提琴比赛这一国际顶级赛场上,章奥哲做出了一个充满勇气的选择:在竞争最为激烈的第二轮比赛中,毅然演奏《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苗岭的早晨》两首中国作品。“选择中国乐曲参赛,既是一次冒险,更是文化自信的表达。”何弦解释道,这一决策并非心血来潮,而是因为中国作品在其以往的欧洲演出中,曾收获热烈反响,更源于师生二人对中国音乐文化的深厚认同。
章奥哲在第二轮比赛中演奏(视频39分钟起为《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苗岭的早晨》)
赛前,由于与外国钢琴伴奏磨合时间较短,章奥哲曾担忧其音乐表达无法完美呈现,但凭借他充分的准备与反复的练习,让承载着民族情怀的旋律跨越了文化界限。最终,这些浸润着东方韵味的作品不仅征服了国际评委,更走进了对中国音乐相对陌生的异国观众心中。“有评委告诉我,他们喜欢我的演奏,因为我不只是在演绎旋律,更在传递音乐背后的内心世界。”演奏中国作品时的临场情感共鸣,让他得以更真切地传递音乐内涵,也让国际舞台看到了中国音乐的感染力。
这份对中国音乐的热爱,更延伸至他的未来规划。“我希望未来能演奏更多中国音乐,借由自己的琴声,把中国优秀的曲目传播到更多地方,让更多人了解中国音乐文化的魅力。”据悉,章奥哲还将在Platoon唱片公司录制的个人独奏专辑中重点收录中国作品,让中国旋律通过唱片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敲钟夺冠并非终点
章奥哲在决赛中演奏柴科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帕格尼尼国际小提琴比赛以技术要求严苛著称,尤其是前两轮的考核,对演奏者的技巧与耐力提出极高要求,这也曾让章奥哲面临挑战。但在何弦“长线规划”培养理念的指引下,师生二人制定了科学的备赛方案:根据演出安排动态调整练琴计划,针对每轮比赛的难点进行专项突破,即便跨越时差,远在上海的何弦也会通过远程沟通实时指导,成为章奥哲在高强度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关键。
获奖选手音乐会中,他作为冠军得主使用了堪称意大利国宝的帕格尼尼“大炮”小提琴。而陪伴章奥哲征战赛场的“伙伴”,并非身价不菲的名琴,而是一把他磨合多年的自用琴。“这把琴我用了很久,几乎所有获奖的比赛都是靠它完成的。它就像我的‘老朋友’,手感极佳。”章奥哲说,人与琴的高度契合,让他在演奏中能充分释放艺术张力,即便在本届比赛的高压环境下,也能从容展现最佳状态。
从敲响“金钟”至今,章奥哲参加过4次国际比赛,共摘得3枚金牌。他的成长之路,是中国本土音乐教育成功的缩影。在何弦与章奥哲看来,夺冠并非终点,而是新征程的起点。明年5月,他将征战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比赛,9月还将参加印第安纳波利斯国际比赛,而带着中国作品走向世界仍是他的初心与愿望。对学生的发展,何弦始终保持更高要求与期待:“在我们的教学计划里,比赛只是成长的一环,绝非终点。章奥哲已经成才,但他未来能走多远,还需要我们一起携手克服更多挑战,一步步推进培养计划。”
- THE END -
直达音乐周报小程序电子刊
Q:想订阅《音乐周报》?
Q:想投稿?
Q:想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