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功输给作词,《中国唱将》引争议
更新时间:2025-11-13 20:02 浏览量:1
《中国唱将》的舞台俨然成了一场审美权力的博弈,当周深、薛之谦等市场化歌手坐上评委席,人们期待的是流行音乐的破局,却意外目睹了学院派逻辑的绝对统治。这场被戏称为"青歌赛2.0"的赛事,用三场残酷的PK揭示了一个令人不安的现实:在文化宣传与人才筛选的双重标准下,流行音乐正在经历一场系统性的降维打击。
艾克里亚尔·阿力木江的胜出颇具象征意义。这位拥有罕见男低音的歌手,以《我的心里只有你没有她》击败了市场化的流行歌手,五比一的悬殊比分背后是学院派对"稀缺性"的执念。中央音乐学院等九大专业院校与中国唱片集团等六大文化机构的联合背书,早已为比赛定下基调——这不是一场关于流行的较量,而是一场关于文化储备的筛选。薛之谦那句"你和其他歌手很不一样"的苍白评价,暴露了市场派评委在学院派话语体系中的失语。当流行歌手还在讨论音色与情感时,评委席已经完成了对"文化交流软实力"的量化评估。
吉萨莎玛的落选更具戏剧性。这位2019年《好声音》的遗珠,用融合丽江民族唱法的《五色斑斓》展现了惊人的声乐控制力,却败给了音乐剧演员杨璐的《飞天》选段。周深"期待民族特色更极致"的点评,恰恰反映了市场审美与学院标准的错位。三宝作曲、关山作词的文化buff,让音乐剧唱法自带正统光环,而流行歌手对音色的精雕细琢,在"文化宣传"的宏大叙事前显得如此微不足道。这种评价体系的偏差,让比赛逐渐演变为一场文旅宣传的附加赛。
最令人唏嘘的莫过于肖凯晔的出局。这位预选赛期间唯一引发市场轰动的唱功型歌手,最终败给了原创作品《西安》的作者赵珂。当"丝绸之路""秦腔"等文化符号成为评分权重,当作词作曲的价值凌驾于演唱本身,流行歌手的专业技能被彻底消解。五比一的比分再次印证了节目的底层逻辑:稀缺性大于表现力,文化属性大于市场价值。这种评价标准下的"流行唱法",早已背离了流行音乐的本质。
周深、薛之谦等评委的尴尬处境颇具深意。作为市场化的代表,他们既无法挑战学院派的评分体系,又难以给出真正专业的声乐分析。薛之谦转向外貌评价的综艺话术,周深对灯光的调侃,都是这种话语权失衡的无奈表现。当流行歌手需要用"顶光很帅"来填补专业评价的空白,这场关于音乐的选拔已经异化为一场文化权力的展演。
《中国唱将》的赛制设计暴露了当下音乐产业的深层矛盾。在文化自信的旗帜下,学院派正在重塑流行音乐的评价标准,但这种重塑是否以牺牲音乐的多元性为代价?当男低音的稀缺性成为制胜法宝,当文旅宣传价值压倒演唱技巧,流行音乐正在失去其最核心的大众属性。或许,这场溃败并非流行歌手的失败,而是一个时代审美断层的集中显现。在文化输出与市场接受度的拉锯战中,我们需要的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能够包容多元的审美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