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中山音乐堂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文博日历丨4000年的“音乐传承” 这个迷你乐器现在仍在用

更新时间:2025-11-16 09:30  浏览量:1

转自:国家文物局

《诗经·小雅·鹿鸣》中写道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吹笙鼓簧,承筐是将。”

这里提到的“簧”是什么?

今天带你穿越回4000年前

一起感受那时的音乐律动

误差毫米级

古人“手工牌”口弦琴超精致

口簧又被称为口弦琴

20世纪七八十年代

陶寺遗址出土了一个口簧

通体呈棕黄色

是一个极薄的骨片

△骨质口簧,陶寺遗址博物馆藏

窄窄的长方形骨器两端向外凸起

一端中部穿一圆孔,可以穿绳

中部剔出宽2~3毫米的舌状长条

上下拨动这个长条

动人旋律便由此荡漾开来

先民们是如何纯手工制作口簧的?

第一步

挑选合适的兽骨

挑选质地坚韧、纹理均匀的兽骨

经过清洗、脱脂处理后

去除骨骼中的杂质与水分

第二步

​​​​​​磨出长条雏形

通过锯、磨等工具将骨片

加工成规整的长条状

第三步

刻划出精细部件

用细石器或金属工具在琴体上精细刻划

使簧片与琴体精准分离

同时要控制簧片的厚度与长度

过厚难以振动发声,过薄易断裂

其误差需控制在毫米级

可见当时工匠技艺之精湛

4000年前mini乐器

如何演奏?

演奏口簧时

要将琴体的一端含在口中

通过嘴唇、口腔的开合调整共鸣空间

同时用手指轻轻拨动游离的簧片

簧片振动产生的声音经口腔共鸣放大

便发出清脆、悠扬的声音

这种演奏方式灵活便捷

演奏者可通过控制口型和气息

或模仿动物声音,或演奏神秘旋律

此外

当时口簧可能还被赋予了

沟通神灵、祭祀祖先的功能

这个最小的民族乐器

达斡尔族、蒙古族、俄罗斯族、鄂温克族等

少数民族至今还在使用

音符穿越千年

带来远古文明的光辉

《唐乐志》中写道:“女娲作笙,列管于匏上,纳簧其中。”

“女娲作笙簧”的神话故事代代相传

口簧因此被称为

“人类拥有的第一件乐器”

在物质生产相对匮乏的远古时期

陶寺先民没有仅仅专注在生存需求里

也对精神文化生活充满向往

♪♪♪

他们通过音乐抒发情感、传递信息

构建族群内部的情感联结

这也是陶寺文明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它的出土为研究中国早期音乐史

提供了关键证据

陶寺遗址中还发现了鼍(tuó)鼓、土鼓

铜铃、石磬等其他乐器

它们共同勾勒出陶寺时期

“声乐与器乐并存”的音乐图景

为探讨中国音乐的起源与发展

提供了实物支撑

远古“初音”,回响至今

它像一把钥匙,打开时光之门

带我们走进先民的生活日常

读懂他们心中的祈愿

场馆介绍
中山公园音乐堂座落在松柏森森,亭古廊长的皇家古典园林――中山公园内,它东眺天安门,西毗中南海,南望天安门广场,优越的地理位置与独特的人文环境更映衬了神圣音乐殿堂无尽的魅力。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东城区中华路4号
乘1、4、5、10、22、37、52、726、728、802路等天安门西站下车或地铁1号线
中山音乐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