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歌曲登顶Billboard榜单遭抨击:如何评判好音乐?
更新时间:2025-11-16 12:05 浏览量:1
AI歌曲竟登顶Billboard榜单!这篇文章围绕这场跨界争议,拆解AI歌曲的创作细节、行业对立观点与用户真实反馈,探讨人机协作时代音乐创作的界限与评判逻辑,带你看懂技术变革下艺术领域的全新博弈。
与其纠结创作者身份,不如关注作品本身。
说实话,当我在音乐平台上搜到《Walk My Walk》这首歌,然后在办公室放的时候,如果不是事先知道,我压根意识不到这是AI做的。
这首歌是典型的美式乡村风格,吉他、鼓点、萨克斯,带着那种乡村音乐特有的沙哑质感。歌词也不复杂,就是那种“你走你的路,我走我的路”的态度表达,很符合乡村音乐的叛逆气质。
如果你感兴趣,可以去音乐平台听听这首歌,演唱者显示是AI虚拟歌手Breaking Rust。这个名字本身就很有意思,Breaking是“打破、突破”的意思,Rust的字面意思是“铁锈”,放在这里,可以引申为“陈旧、过时的东西”。如果硬要给这个歌手起个中文名,估计只能是“打破铁锈”了。
01 登顶榜单但遭抨击我之所以今天要说这首歌,是因为它登上了Billboard乡村数字单曲销售榜的榜首。在Spotify上,它的月度听众超过200万,三周播放量破450万次。
这个数字是什么概念?刚发布新专辑的真人乡村歌手Colby Acuff,月度听众刚过100万。一个刚出现不到一个月、连真人都不是的“歌手”,流量超过了这些在舞台上摸爬滚打多年的艺术家。
当然,这里我必须说一下,这首歌登顶的是“Billboard乡村数字单曲销售榜”,并不是Billboard的全球播放量榜单。也就是说,衡量的是“乡村音乐”这个小赛道里的单曲购买数量。不过这不在我们今天的关注范围内,我们今天重点讨论的是AI音乐本身。
美国乡村音乐文化媒体Whiskey Riff发了一篇措辞严厉的文章,标题直接“开火”,叫做《一首AI生成的乡村歌曲正在霸占Billboard榜单,这应该让我们所有人愤怒》。
文章里提到,真人歌手Ella Langley的新单曲《Choosin’ Texas》本来能拿下冠军,结果被这首AI歌曲挤到了第二名。这不是假设性的损失,而是真金白银的曝光机会和收入,被一个算法抢走了。
02 AI歌曲的创作细节我们暂且先放下音乐媒体的愤怒,来聊聊这首歌背后的一些细节,非常有意思。
首先,这是一首100%由AI创作和演唱的歌曲,并不是传统人类创作的产物,而是算法模型通过学习大量乡村音乐数据生成的。
在歌词创作方面,AI刻画了一位“被生活打击过,牛仔裤沾满泥巴,但仍坚持到底”的硬汉形象。而且AI在学习了无数乡村音乐歌词后,发现某些句子特别符合这类带有叛逆精神的歌曲,例如里面就有一句“不为加入你们的圈子而出卖灵魂”(Ain’t selling my soul for a seat at your table),给人一种桀骜不驯的感觉。
作曲方面,也是AI模拟乡村音乐常见的旋律和伴奏,自主选择适合意境的乐器。有业内人士指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即便是专业人士,也很难从旋律中分辨出这是AI的作品。
当然,最令人惊艳的还是AI合成的虚拟人声,听起来深沉沙哑,充满沧桑感。这不是模仿任何一位真人歌手,而是AI学习了几千名真实歌手的声音特征后,自己合成了一个“不存在于现实世界,却拥有真实质感”的嗓音。
俗话说“做戏做全套”,除了歌声之外,这个虚拟歌手的背后运营团队还精心为这个AI歌手打造了一个栩栩如生的西部牛仔形象。说实话,我第一眼竟然把这个AI形象认成了贝克汉姆,照片我贴到下方了,你可以放大看一下。
因此,这个在2025年10月中旬才上线的AI歌手,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获得了一批用户的喜欢,比如Instagram上的粉丝已经超过了三万人,YouTube上也有两万多人关注。
我看到有用户在动态下面留言,说“哪怕知道这是AI作品,但我就是喜欢这首歌,我才不管是谁创造的。”
03 如何评判好音乐但就是这样一首歌,引发了从专业媒体到乐评人,再到资深歌迷群体的观点撕裂。
我听完后,想起了之前一组更有意思的数据:一项针对9000人的调查显示,97%的人无法分辨AI生成音乐与人类创作音乐的差异。也就是说,如果不提前告诉你这是AI做的,绝大多数人根本听不出来两者的区别。
这就引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如果一首歌听起来不错、能打动人,后来你发现它是AI做的,你还会喜欢它吗? 或者换个角度,我们评判一首歌好不好,到底该看什么?是看它好不好听,还是看它是谁做的?
这个问题不只是音乐圈的争议焦点,其实在摄影、设计、写作等多个领域,都在面临类似的争议。核心在于,我们该用什么标准来评判一个作品的好坏。
说实话,这类问题没有标准答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在这里,我也分享下个人看法,很简单:评判标准应回归作品本身,看它好不好听、好不好看,而不是纠结于它是人做的还是AI做的。
因为在未来,人与AI的工作界限会越来越模糊,很多创作可能都是人机协作的成果。如果我们把“是不是人做的”当成评判标准,那这个标准本身就站不住脚。
专业标准与用户标准
从用户体验角度看,音乐的评判标准本就分为两类:一类是专业标准,比如编曲是否复杂、和声是否丰富、演唱技巧是否高超;另一类是用户标准,就是听起来爽不爽、能不能打动人、会不会让人单曲循环。
这两套标准的评判结果有时重合,有时不重合。一首歌可能在专业音乐人眼中平平无奇,但就是能火遍大街小巷;也有些歌在音乐学院被奉为经典,普通人听着就是觉得无聊。
Breaking Rust的《Walk My Walk》能登顶榜单,说明至少在用户标准这一层,它过关了。200万月度听众不是刷出来的数据,而是真的有人在听、在分享、在为它付费。
如果我们承认“用户喜欢”是一个有效的评判标准,那就不该因它是AI创作的,就否定它的价值。
人机协作的创作方式
事实上,已经有人在用更聪明的方式玩这个游戏了。
有个叫Xania Monet的AI歌手,今年7月才首次亮相,4个月内就发布了44首原创歌曲,月度听众超130万,还签下了价值约300万美元的唱片合约。
但Xania Monet与Breaking Rust不太一样的地方在于,它背后有位真人创作者,也就是31岁的美国诗人兼设计师Telisha Nikki Jones。
Jones负责全部歌词创作,再通过Suno AI音乐生成平台将文字转化为旋律与人声。歌词100%源自Jones的亲身经历与情感,比如《How Was I Supposed to Know》这首歌,灵感就来自Jones童年失去父亲的真实伤痛。
这其实是一种很聪明的商业模式:人负责情感与故事,AI负责执行与效率,两者各取所长。Jones把自己最擅长的部分(写词、讲故事)做到极致,然后把自己不擅长的部分(编曲、演唱、混音)交给AI。
你可能会问,这种分工方式,会不会成为未来音乐产业的标配?我认为很有可能。
创作界限的模糊地带
你看,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人机协作案例。歌词和主题由人创作,旋律和演唱由AI生成,那你说这算人的作品,还是AI的作品?
如果按照“必须是人做的才算艺术”的标准,Xania Monet的作品算不算艺术?如果算,那Breaking Rust的作品和它的区别在哪里?如果不算,那我们是不是要追溯到更早,把所有用电脑制作的电子音乐都排除在“艺术”之外?
这也让我想起2023年摄影界的一件事。德国摄影师鲍里斯·埃尔达森用AI创作了一幅作品《电工》,斩获了索尼世界摄影奖。关键是,在他主动声明之前,所有经验丰富的评委都没发现这是AI生成的。
想到这,我突然想起郭德纲的那句经典吐槽——“全靠同行衬托”。摄影界称AI作品不能与人类作品同场竞技,但评委都看不出来,这不就是自己打自己脸吗?
04 听众到底在意什么说回这个案例,听众真正在意的到底是什么?
就像你吃一碗面,好吃就是好吃,你不会因为知道是机器和面就觉得难吃了。音乐也一样,如果一首歌能打动你,能引发你的情感共鸣,那这种体验就是真实的,不会因创作者是AI就变得虚假。
当然,我不是说创作者的情感与经历不重要。Xania Monet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Jones把自己的真实经历写进了歌词。但关键在于,这个“真实经历”最终还是要通过作品传递出来。
如果作品本身无法传递这份情感,创作者再有“灵魂”也无济于事。反过来,如果作品能打动人,那它就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至于创作过程是怎样的,对听众来说可能没那么重要。
真正的问题在哪
对于Breaking Rust引发的争议,我觉得音乐圈的愤怒可以理解,但这个愤怒指向的方向可能不太对。真正的问题不是“AI能不能做音乐”,而是“平台和榜单该不该区分AI作品与人类作品”。
现在,Billboard没有明确政策,Spotify等平台也不对AI作品进行标注,这就导致听众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消费了AI音乐。为什么平台不愿意标注?
说实话,商业考量很明显,因为标注后可能影响播放量与收入。但不标注的后果是什么?用户失去了知情权,真人创作者失去了公平竞争的环境。
如果平台能做到透明标注,让听众知道自己听的是什么,然后由市场来决定作品的走向,这可能是个更合理的方案。标注之后会发生什么?可能有些人会因为“AI制作”而拒绝听,但也可能有些人压根不在意。
这个选择权,理应交给用户,而不是由平台替用户做决定。
05 结语对于咱们普通人来说,我希望这个事件给你的启发,不是纠结于“挺AI”还是“反AI”的战队,而是要思考:在这个变化中,我们该关注什么?
我的建议是,与其纠结创作者的身份,不如关注作品本身的质量。
如果你是创作者,应该关注的不是“AI会不会抢我的饭碗”,而是“我能不能用AI提升我的创作效率”。Xania Monet的案例已证明,人机协作是个可行的方向。你把自己最擅长的部分做到极致,把不擅长的部分交给AI,这不是偷懒,而是聪明的资源配置。
因为未来的创作,很可能都是人机协作的结果。你用AI帮你润色文章,算不算AI创作?你用AI生成旋律再自己填词,算不算AI创作?你用AI做初稿然后自己大幅修改,算不算AI创作?这些界限会越来越模糊。
如果我们现在就把“人做的”和“AI做的”对立起来,那未来会发现,这种分类根本没法操作。至于Breaking Rust的《Walk My Walk》到底好不好听,我建议你自己去听听,然后做出自己的判断。
毕竟,你的耳朵和你的感受,才是最真实的评判标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