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通古今,乐贯东西:马晓辉二胡交响音乐会《弦咏世界》上演
更新时间:2025-11-17 18:04 浏览量:1
一柄弓、两根弦,在二胡演奏家马晓辉的指尖流淌出动人的旋律,与交响乐一起织就一幅文明交融的锦绣音画。
11月16日,马晓辉二胡交响音乐会《弦咏世界》在上海音乐厅上演,马晓辉与张亮执棒的上海爱乐乐团同台演奏,让现场观众在音乐中暂别尘嚣,沉浸在东西方音韵浑然一体的广阔音乐世界中。
这是马晓辉艺术生涯中的又一次挑战,她与上海爱乐乐团将在同一晚演出8首协奏曲,曲目量大、难度高,极其考验演奏者的体力、脑力与表现力。
除了是一位优秀的演奏家,马晓辉也是一位创作者,她曾创作、改编并首演作品 100 余首。音乐会上演的8首协奏曲中,有4首由她自己编创。她说:“艺无止境,希望可以在表演和创作中不断探索二胡这件乐器新的可能性,讲述民族的、世界的、古老的、创新的语言。”
“二胡的两根弦里,藏着连接世界的密码,我想让更多人看到二胡的无限可能,让民族音乐在新时代焕发生机。”从德国石荷州国际艺术节到芬兰国际音乐节,从美国卡内基独奏厅到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马晓辉带着二胡走过近百个国家,1000 余场“二胡与世界握手”“一把二胡行天下”系列专场音乐会,让她收获“丝路公主”“东方天使”的美誉。
今年 10 月出版的《民族特色与国际视野——马晓辉访谈录》,系统梳理了她传承民族文化、推动国际文化交流的艺术历程。正如英国《牛津时报》的评价:“她的二胡之声超脱于文化和国界之上,天赋与音乐才能像阳光般熠熠闪耀。”
《弦咏世界》音乐会共上演 8 部作品,既有对传统民乐的创新表达,也有中西音乐元素的深度融合,更不乏世界首演的原创佳作,让二胡的魅力在与交响乐团的碰撞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上半场,《命运—〈江河水〉》《引子、吟唱与快板》《天山牧羊女》都是作曲家杨立青为马晓辉量身打造的作品。《命运—〈江河水〉》取材于东北民间乐曲《江河水》,既保留了民间音乐的悲怆底色,又融入道家精神中“不屈重生”的生命哲思。1990 年,马晓辉与中国交响乐团首演此曲后,这首作品便成为她将二胡推向国际舞台的里程碑。她说:“《江河水》不只是悲叹,更是对生命力量的赞颂,我想通过演奏,让听众感受到那份在困境中坚守的勇气。”
第二首作品《引子、吟唱与快板》以山东民间乐曲《一枝花》为蓝本,马晓辉的二胡与交响乐队彼此紧扣,紧打慢唱,层次丰富。
紧随其后的《天山牧羊女》画风一转,以新疆塔吉克族旋律为基调,将西域风情与浪漫诗意娓娓道来。
谭盾创作的《卧虎藏龙》(第一、第六乐章)更是引发全场共鸣。在李安执导的电影《卧虎藏龙》配乐中,马友友的大提琴与马晓辉的二胡深情对话,俘获了全球观众的心。这一次,马晓辉手中的二胡与交响乐配合,再现电影中的刀光剑影与侠骨柔情。
从演奏者到创作者:追寻心弦上的共鸣演奏之余,马晓辉积极投身创作,探索用新鲜、时尚的语言展现二胡的魅力。音乐会下半场,她演绎了多首自己编创的作品。
《琴韵》是马晓辉的处女作,是她为恩师王乙教授所赠“小中胡”创作的作品,古朴深情的旋律中融入了琵琶、古筝的技法与印象派音色,琴声、哼鸣与泛音交织。“创作《琴韵》,是想借琴声表达对恩师的感恩,也想探索二胡更多元的音色,让传统乐器能承载更丰富的情感与哲思。”
2000 年创作于意大利威尼斯的《弦之炼》,以“人与琴”的关系为主线,轻柔乐句与强烈节奏交织,展现了二胡音色的多元可能。马晓辉说:“很多人以为这首曲子叫‘弦之恋’,其实是磨炼的炼。人生就是一场历练,当你遭受生活的磨炼,也要勇于追求美。此次《弦之炼》二胡与交响乐队版本的首演,希望能赋予这部作品新的诠释。”
同样由马晓辉创作的《圆梦》,也将迎来二胡与交响乐队版本的首演。马晓辉用 “琴弦上的交响诗”传递对音乐梦想的执着:“音乐的意义不止于聆听,更在于传递力量,《圆梦》是想鼓励每一个追梦者,也想打破艺术的边界,让二胡能与更多形式碰撞出火花。”
压轴亮相的《弦咏世界》,是马晓辉特意为这场音乐会编创的新作,二胡与管弦乐将展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阿炳《二泉映月》的月光、《月亮河》的烂漫、肖斯塔科维奇《第二华尔兹圆舞曲》的激情,在作品中融为一体。“这部组曲如三幅音画,二胡与交响乐队在圆舞曲的韵律中同频共振,希望通过《弦咏世界》,让东西方音乐灵魂在心弦上共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