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乐与小红书的“爱恨情仇”
更新时间:2025-11-18 08:00 浏览量:1
贾非言
2024年末,拥有巨大粉丝群的指挥家库仑齐斯率领音乐永恒乐团来华巡演,到访国家大剧院,下半场演出马勒《第五交响曲》。事后,乐迷在网络平台小红书发出的声音呈两极分化,褒贬不一。一些从事指挥的专业听众对其指挥方式不以为然,而不少马勒的铁粉对库仑齐斯的演出赞不绝口,不少人还在发帖时标注了乐团在小红书的账号。持相反意见的声浪一浪盖过一浪,不禁让人好奇这位指挥家的水准究竟如何。与之相伴而生的另一个现象也浮出水面,那就是小红书上的舆论,业已成为古典音乐行业的风向标。
如果你问一个古典音乐从业者,不管是作曲家、指挥家、演奏家、歌唱家还是管理人员,音乐会结束了以后最关心的是什么,十有八九得到的回复是“刷小红书”。如果你问一个乐迷,音乐会结束了以后第一件事是做什么,得到的回复十有八九是“发小红书”。
前不久,我在北京台湖小镇参加一个围绕古典音乐与小红书的论坛,不少从业者包括一些院团的当家人表示,小红书上网友对音乐会的评价已经成了行业关注的焦点。要是刷到好评,音乐家自然喜上眉梢;要是刷到抱怨,音乐家心里也会堵得慌。曾几何时,作为购票者的乐迷只能以掌声与台上的音乐家被动地互动,如今他们发出的声音足以左右台上演出者的心绪。
长久以来,乐迷只能以购票和不购票这种类似于计算机二进制1和0、开和关的语言来选择自己相对于古典音乐行业的站位。小红书似乎打通了乐迷与行业的隔阂,赋予了双方沟通的爆炸级信息量增长。
从演出方、音乐家与乐迷双方施加影响力的角度来看,小红书之于古典音乐行业有点像大众点评网之于餐饮行业。通过大众点评网,用户参考其他食客的点评以决定去哪家餐厅消费,继而在消费完后以打卡加点评的方式发出自己的价值判断,从而成为其他用户的参考依据。对于业者,他们会想出种种招数来博得用户好评,比如对打卡、收藏、发图加五星好评的消费者赠送饮料或果盘。对于负面评论,如果言之有理,业者往往会在评论下方留言表示接受批评,继而用户的反馈会成为业者改进菜品质量、提高餐饮服务的催化剂。在这种公开透明的一来一往中,食客可以放心消费,业者可以吸引更多消费。
小红书便是古典音乐界的“大众点评网”,越来越多的音乐家进驻,分享自己的排练花絮、音乐会剧照和平日生活点滴,吸引到大量粉丝关注、收藏。大量乐迷以音乐演出和个人见闻为主线,事先会对音乐会的精彩程度加以预判,事后会发表拍摄自现场的图片外加点评。有的点评长篇大论,非常专业,足以达到发表水准,因为不少乐评人也在小红书发声。这样一来,小红书成了人们获取各类以演出为线索的资讯和观点的蓄水池,成了古典音乐人口红利的集散地,成了票房销售的风向标,故而也成为古典音乐产业的“兵家必争之地”。
我也是。虽然我长久以来为专业媒体和主流媒体撰稿,但新媒体一直是我耕耘的阵地。2022年9月初,我开始使用小红书发布一些自己在音乐行业的见闻。很快,我发现自己对小红书爱恨交加,分享的乐趣让我一开始跃跃欲试,但大数据推送给我的一些乐迷的偏激和出格言论,也让我想起了自己年轻时代在论坛(BBS)上舌战四方的不堪经历。抱着“眼不见为净”的心态,在仅仅使用了十天、发布十几条推送后,我就卸载了小红书,一别两宽。
直到2024年6月,身边越来越多的朋友通过微信给我分享小红书上关于古典音乐的内容,我都无法打开,便重新下载小红书,登录进自己尘封了近两年的账号,发现今非昔比。来自世界各国的事关古典音乐的海量资讯汇聚于此,不少是旅居海外的乐迷和音乐家的独家见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音乐会观后感难免让人眼花缭乱,也容易让刚入门的乐迷迷失方向,难断真伪。
古典音乐内容在小红书上的信息爆炸无疑是古典音乐受众急速扩大聚拢的征兆,有益于音乐行业和音乐艺术发展。不过良莠不齐的观后感,有的甚至夹杂着严重的同行挤对和倾泻私愤的负面情绪,也撒泼在了平台上,被大数据推送给同样希望寻找负面评论的用户。不管是业者还是网友,不管是大V还是菜鸟,如何利用小红书实现利益最大化,如何在小红书平台兼善天下,便成了一门全新的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