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突然民族、美声唱法的音乐综艺变多了?答:因为有廖昌永!
更新时间:2025-11-18 11:04 浏览量:1
粉丝提问:为什么《中国唱将》和《声名远扬2025》都有民族、美声唱法?感觉不是很好听!
答:因为廖昌永老师的推动,目的是推动美声中国化和大众化,解决音乐学生就业困难的市场化尝试和扩大国家声乐人才基本盘,但本质美声、民族是功能性服务定位,盘子小。一个萝卜能占30年的坑。《中国唱将》和《声名远扬》这种主打流行市场的音乐综艺出现了民族、美声唱法,其实是廖昌永老师这么多年一直力促的一件事:让美声中国化、大众化,不再高高在上,而是走到民间,让学院派和市场有一定的交流,而不是彻底断档的小圈子自嗨。
如果熟悉廖昌永老师的话,我们会看到一条清晰的脉络:
2007年发行专辑《情释》,主打:用美声唱流行。这张专辑大胆将《橄榄树》《月亮代表我的心》《在水一方》等华语经典流行歌曲,以美声技法重新演绎。2018年《深入人心》的出品人:廖昌永。2021年《中国好声音》廖昌永接过那英的导师席位,担任导师。2021年《时光音乐会》担任嘉宾。2022年《中国好声音》廖昌永担首发任导师,但是最终突然离席,导致李玟接盘。2025年《中国唱将》担任导师。我们会看到一条清晰的脉络,廖昌永从2018年开始,就频繁的加入各种音乐综艺,自身是美声专业,但是往往在各种流行音乐舞台都有他的身影。你们他对于美声的发展理解和个人的市场判断,都是有着非常多的市场需求的。
而造成这种做法的原因有很多,其实在《中国好声音》之中,我们会发现廖昌永他并不是很适合流行音乐的舞台,编曲、作曲、乐器这些他都不会,美声偏向于慢班和音阶的训练又过于小众,难以做到较好的点评。但是廖昌永依旧如此的。因为他坚信一件事:美声中国化,美声大众化。
廖昌永不遗余力的发展美声,其中有两个很大原因是因为:青歌赛和科班生失业率。
1:2012年开始青歌赛停摆,在2013年选择举办,2013年青歌赛成为了最后一届,已经停摆了12年。直接导致科班生的好苗子缺乏一个上升通道,人才开始断档。而青歌赛的停摆也是因为:青歌赛的大量歌手没有办法获得足够有市场号召力的利润,唱功无法变现。2:从2018年开始各大音乐学院的科班生的就业率狂跌不止。作为上海音乐学院院长的廖昌永其实是非常着急的,尤其是2022年《中国好声音》廖昌永担任首发导师,推荐了非常多上海音乐学院的学生去登上《中国好声音》这个做法,本质上是非常令人感动的。他承受了非常大的非议,但是出发点其实并不是为了自己,而是真的在为美声和音乐思考。这里面,学院派需要一个人在学院派里面足够有威望,又足够具有一点的市场号召力。那么这个人就是廖昌永。所以,目前为止——青歌赛的停摆和《中国唱将》的举办,将美声、民族这种非市场化利润的唱法也搬到了音乐综艺的领域,其实背后的最大功臣其实是廖昌永老师的推动。
这种推动,对于美声、民族的小众歌手而言显然是非常有力的,但是还是依旧存在如下的严重问题:
美声的定位就是服务高端小众化的功能性定位,美声、民族的人才无法在流行市场流通,无法直接产出利润,只靠拨款不管是《中国唱将》还是《声名远扬2025》都是存在一个致命的问题:美声、民族歌手不属于流行市场,而他们偏偏要来吃市场这碗饭,又端着学院派的架子。这其实就是严重的定位错误。
《中国唱将》的本意是让薛之谦、周深等人去带动流行观众观看美声和民族歌手,扩大美声、民族歌手的知名度和市场利润率,但结果呢?结果却是:周深、薛之谦两人凭借《中国唱将》升咖,所有人只看流行歌手的比赛,美声、民族歌手的比赛收视率是非常低的。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美声、民族本身就无法流行。流行的本质是娱乐,和艺术的高级娱乐,他的要求很简单:
1:无门槛。所以流行音乐和我们日常的口语、音色是类似的,一开口即有代入感和亲密度。但是美声和民族的听感门槛是非常高的。高的离谱,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意大利的美声就开始统治了我们华语学院派美声,各个国家以美声人才作为软实力的对抗和象征。这种定位的服务性拉满,他是需要体现出大国情怀和文化特征的。
市场愿意掏钱的,肯定是先要去找乐子放放松松,美声的定位就不属于市场,偏向于一种他人既定目标的全球化炒作,这就是美声的定位。国际比赛的含金量对于大众而言其实意义不大。
民族唱法和流行市场又是另一个问题:民族唱法是给那些非消费者服务的,比如说我们的爸爸妈妈们,通过免费的媒体渠道听民歌,他们的市场活跃度很低,但是人数很广,他们也有娱乐需求。所以民族唱法本身也是一个走向了农村乡土的服务性定位。这种服务性,本身就框定了音乐的门槛和受众。所以他们和流行音乐市场是相互不兼容的。
美声以竞技为主,音色、音准、音阶各种细节都能扯出很多种种挑剔。
民族以乡土为主,音色要求嘹亮,要求字正腔圆、要求情绪溢于言表,所以本质上没有考虑到市场的问题。
流行的娱乐属性和传唱代入感美声和民族是无法提供的。
2:本意是提高美声、民族歌手的地位和经济收入,但是结果并不理想。流行音乐之所以流行,最大的原因就在于,他提供了音乐的艺术美感和个人生活的个性化情感需求。没有什么服务性,没有什么功利化的竞技,只有个人对于生活的热爱和个人个性化的娱乐。这种对于心理安慰和生活质量的提升,才是流行音乐市场具有付费效果的源头。
为什么会有音乐剧?这就是通俗化的美声民族唱法的结合体。音乐剧还能卖得出去一点门票,具有一点点市场的利润空间。而大部分的美声、民族歌手,他们都是靠着文化部门的晚会人才。属于服务性,和市场脱离的比较严重。
美声、民族的人才,是很难在流行音乐市场之中完成较高的低位表现,就算是谭晶,她也得走通俗、流行唱法为主,配合民族、和美声点缀才能获得一定的知名度。
综上,我们会发现廖昌永老师的想法是非常伟大的,为了美声为了学院派增加市场化的接触,尝试让美声和民族唱法慢慢进入 大众的视野之中,但是从音乐的构成上来说,中国音乐当下最应该做的事情反而是:
把流行唱法的师资力量快速增加。要尊重市场,流行唱法才具有市场培训的规模可能性,美声和民族是不具备市场的利润空间的。在这一点上:星海音乐学院、浙江音乐学院的学生们,他们普遍可以更容易的成为自媒体音乐翻唱歌手,这一条路是通的。美声、民族的科班生成为自媒体音乐歌手的空间和利润要远远低于流行科班生。
因为歌曲数量少、市场利润低、翻唱难度大、标准量化导致学生难以拥有自我风格和自信。
不管如何,希望未来,中国的声乐人才越来越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