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地利真实的样子,比音乐之都的名号更无聊
更新时间:2025-11-18 10:44 浏览量:1
我以为我来的是《音乐之声》的片场,结果发现这里连背景音乐都关了。
出发前,我对奥地利的想象,是萨尔茨堡的城堡、维也纳的金色大厅,是多瑙河畔的华尔兹,是每个角落都飘着莫扎特和施特劳斯的旋律。朋友们听说我要去奥地利,都一脸羡慕:“哇,艺术的殿堂!浪漫的国度!”
我信了。我打包了最文艺的衬衫,准备好了一颗随时被古典音乐浸润的心。
结果飞机降落在维也na国际机场,我走出航站楼的第一感觉,不是艺术气息,而是……安静。
一种近乎诡异的安静。
890多万人口,挤在8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这密度不算低了,差不多是两个台湾那么大,人口却只有台湾的三分之一。按理说,首都维也纳应该热闹非凡才对。
可我看到的,是干净到一尘不染的街道,和一种冷静到极致的秩序感。这里没有喇叭声,没有人潮的喧嚣,电车滑过铁轨的声音都显得格外清晰。我当时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这真的是那个诞生了无数狂野奔放乐章的城市吗?
一周,两周,一个月过去。我终于明白了,奥地利的真实面貌,远比“音乐之都”这个名号复杂,甚至可以说,是另一种维度上的“无聊”。
一、精确到秒的“无聊”,一种让灵魂窒息的秩序感
第一堂课,是奥地利的交通教我上的。
维也纳的十字路口,红灯亮着,马路两边空的一辆车都没有,安静的你能听见一百米外鸽子扇动翅ões的声音。我,一个习惯了“凑够一撮人就走”的中国式过马路选手,下意识的抬脚就想穿过去。
就在我脚尖离地的瞬间,我感觉到了至少三道目光,像手术刀一样精准的落在我身上。
一个推着婴儿车的老奶奶,一个西装革履的中年男人,还有一个牵着狗的金发女孩。他们的表情没有愤怒,没有指责,就是一种纯粹的、冰冷的“你怎么敢”的审视。那眼神仿佛在说:“规则就在那里,你为什么不遵守?”
我触电一样的把脚缩了回来,老老实实的站在原地,直到绿灯亮起。那一刻,我感觉自己不是在等红绿灯,而是在接受一场关于文明的审判。
这种秩序感渗透在奥地利生活的每一个毛孔里。
垃圾分类是入门级考验。纸张、塑料、玻璃(还分白色和彩色)、金属、生物垃圾……每个垃圾桶都分的清清楚楚。你要是扔错了,邻居会毫不客气的敲开你的门,礼貌但坚定的告诉你:“先生,这个牛奶盒应该扔在塑料那一栏。”
有一次,我朋友周末开派对,音乐声稍微大了一点。晚上十点零一分,门铃准时响起。门口站着一位邻居,他看了看手表,用一种不容置疑的口吻说:“晚上十点以后是休息时间(Nachtruhe),请把音量调低。”没有商量的余地,没有“不好意思打扰了”的客套,就是一条人形的规则站在你面前。
你以为这就完了?更绝的在后面。
在奥地利,商店的营业时间就是铁律。周一到周五,大部分商店晚上六点半或七点准时关门。周六下午五六点就拉下卷帘门。到了周日,除了餐厅、咖啡馆和少数旅游景点的小卖部,整个国家就像按下了暂停键。
我第一个在奥地利度过的周日,简直是一场灾难。
早上醒来想去超市买点牛奶面包,发现所有超市都大门紧锁。我想,那去市中心的商业街逛逛吧,结果发现从ZARA到LV,所有店铺都黑着灯,橱窗模特孤零零的站在里面,像一座座精致的蜡像。整个城市空旷的像电影里的末日场景,只有游客和我一样,茫然的在街上游荡。
你想买瓶水?对不起,请找加油站或者火车站的自动贩卖机,但价格会让你心头一紧。你想临时买个创可贴?抱歉,药店也休息。
我问一个本地朋友,周日大家都在干嘛?
他一脸理所当然的说:“去森林里徒步,去湖边晒太阳,或者在家陪家人啊。周日就是用来休息的,不是用来消费的。”
那一刻我懂了,奥地利的“无聊”,是一种被规则和传统牢牢焊死的、不容置疑的“正确”。它高效、有序、安宁,但也缺乏了那种混乱中生长的生命力。在这里,你很难有“心血来潮”的冲动,因为一切都被安排的明明白白。你的生活不是由你的欲望驱动的,而是被一张巨大的时间表和规则手册牵引着。
这种感觉,就像住在一个无比干净、漂亮、但家具全都固定在地板上的样板间里。你很安全,也很……憋屈。
二、美到千篇一律的风景,一种“上帝的PPT”
奥地利的风景,美吗?
太美了。美到让你觉得不真实。
从维也纳开车出去,随便哪个方向,一个小时后你就会进入童话世界。绿色的山坡像巨大的天鹅绒地毯,上面点缀着尖顶的教堂和红色的木屋。牛羊在山坡上悠闲的吃草,脖子上的铃铛发出清脆的响声。
我第一次去哈尔施塔特(Hallstatt),那个被称为“世界最美小镇”的地方,真的被惊艳到了。
湖水像一块巨大的蓝色宝石,清澈的可以看见湖底的水草。几只天鹅优雅的游弋,身后留下一串串涟漪。小镇依山而建,层层叠叠的木屋色彩斑斓,阳台上开满了鲜花。远处的雪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
我举起相机,随便按一下快门,就是一张明信片。
我沿着湖边的小路走,空气里弥漫着青草和湖水的味道。整个世界安静的只剩下风声、水声和我的心跳声。
可是,这种美看多了,会产生一种奇怪的疲劳感。
你去萨尔茨卡默古特湖区(Salzkammergut),会发现无数个“小哈尔施塔特”。圣沃尔夫冈(St. Wolfgang)、圣吉尔根(St. Gilgen)……它们都拥有同样湛蓝的湖水,同样 picturesque 的小镇,同样宁静的氛围。
美则美矣,但就像一张完美的壁纸被无限复制粘贴。
这种感觉就像你走进一个画廊,里面挂满了莫奈的《睡莲》。第一眼,惊为天人。第十眼,依然很美。第一百眼,你开始有点麻木了。
奥地利的自然风光,就是这种“上帝做的PPT模板”。它精致、和谐、完美无瑕,但缺少变化和惊喜。你很难在这里看到那种粗砺的、野性的、出乎意料的风景。一切都被打理的井井有条,连森林里的徒步小径都铺设的像公园一样。
有一次我在蒂罗尔(Tirol)的山区徒步,四个小时的路程,风景壮丽的让人窒息。雪山、草甸、松林……但我一路上几乎没碰到什么人。那种极致的安静,开始让我感到一丝心慌。周围的美景不再是治愈,而是一种巨大的、沉默的压迫感。
我坐在山顶的一张长椅上(是的,连山顶都有供人休息的长椅),看着脚下的山谷,突然觉得很孤独。这种美,是一种拒人于千里之外的美。它不与你互动,不给你惊喜,它只是静静的在那里,完美的存在着,仿佛在说:“你看,我就是这样,永远都是这样。”
相比之下,我反而怀念起国内那些 chaotic 的景区。虽然人山人海,但充满了烟火气。你会看到卖烤肠的小贩,cosplay的年轻人,甚至偶尔还有因为插队吵架的大妈。那种混乱,反而让你觉得你是真实的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而不是闯入了一幅静止的油画。
奥地利的风景,美到无聊,美到孤独。
三、礼貌的疏离感,奥地利人是一杯“温”开水
来奥地利之前,我以为这里的人会像《爱在黎明破晓前》里的 Jesse 和 Céline 一样,浪漫、健谈,随时能和你从哲学聊到艺术。
现实又给我上了一课。
奥地利人的“友好”,是一种程式化的礼貌。
你走进任何一家商店,店员都会对你说“Grüß Gott”(一种南德和奥地利的问候语,字面意思是“愿上帝保佑你”)。你离开时,他们会说“Wiederschauen”(再见)。整个过程标准、高效,但你感觉不到任何私人情感的投入。
他们的笑容很得体,但不会抵达眼底。他们会回答你的所有问题,但绝不多说一句废话。
我曾经在一家咖啡馆,试图和一个服务生小哥套近乎。
我:“你们这里的咖啡真好喝,有什么秘诀吗?”
他:“谢谢,我们用的是标准的配方。”
我:“今天天气真不错啊,很适合在外面坐坐。”
他:“是的,天气预报说是晴天。”
我:“……”
对话就这样戛然而止。他没有恶意,他只是觉得没有必要进行这种“无效社交”。他的工作是为你提供咖啡,而不是和你聊天。
这种疏离感,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明显。
在公寓的电梯里碰到邻居,大家会点头微笑,说一句“Grüß Gott”,然后就是沉默。每个人都盯着楼层显示的数字,空气安静的尴尬。
在公共交通上,几乎没有人交谈。所有人要么戴着耳机,要么看书,要么就是 staring into space。整个车厢像一个移动的图书馆。
我花了很长时间才适应这种“个人空间神圣不可侵犯”的文化。在这里,主动和陌生人搭话,有时候会被视为一种冒犯。人们习惯于在自己的 bubble 里生活,互不打扰。
这种性格,和他们的历史不无关系。奥地利曾经是庞大的哈布斯堡王朝的中心,维也纳是帝国的首都。那种与生俱来的、不易察觉的骄傲感,依然流淌在很多人的血液里。他们彬彬有礼,但骨子里有一种距离感。
他们不像意大利人那样热情奔放,也不像西班牙人那样无拘无束。他们更像德国人,严谨、守时,但比德国人多了一丝对享乐的追求(比如下午三点雷打不动的咖啡和蛋糕时间)。
一个在奥地利生活了十年的朋友告诉我一个词,叫“grantig”,这是一个很难翻译的维也纳方言词汇,大致意思是“ chronically grumpy”或者“牢骚满腹但又习以为常的状态”。他说,维也纳人最经典的状态,就是一边抱怨着天气、 politics、游客太多,一边优雅的切下一块萨赫蛋糕(Sachertorte),喝一口咖啡,然后继续抱怨。
这种“grantig”的状态,其实是一种自我保护。他们对外界保持警惕,用一种玩世不恭的悲观主义来包裹自己柔软的内心。
所以,和奥地利人交朋友,需要极大的耐心。你不能指望一见如故,你需要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的剥开他们礼貌而疏离的外壳,才能看到里面真实的情感。这个过程很慢,很“无聊”,但一旦你成为他们的朋友,他们会非常忠诚和可靠。
只是,对于一个习惯了“自来熟”文化的异乡人来说,这种需要漫长预热的社交模式,真的很容易让人感到孤独。
四、音乐之都的“真相”:音乐在殿堂,不在街头
这是我对奥地利最大的“误解”。
我以为的音乐之都,是空气中都 floating着音符,街头艺人随处可见,咖啡馆里放着古典乐,人们哼着歌剧的调调擦肩而过。
真实的维也纳是:街头很安静。
是的,这里有世界顶级的歌剧院——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有举办新年音乐会的金色大厅(Musikverein)。但是,音乐在这里是一种“事件”,是一种需要仪式感的庄重体验,而不是日常生活的背景音。
你想听音乐会?可以。你需要提前几个月在网上订票,尤其是热门的场次。演出当晚,你需要穿上正装(至少是smart casual),男士西装革履,女士裙装优雅。迟到了?对不起,你只能在门外等到幕间休息才能入场。演出过程中,任何一点声音,比如咳嗽或者手机铃声,都会招来无数“死亡凝视”。
音乐被供奉在富丽堂皇的殿堂里,像一件珍贵的艺术品,需要你怀着朝圣的心情去仰望。
街头呢?偶尔会有一些演奏者,但远没有巴黎或者布拉格那么普遍和 lively。他们的演奏水平很高,但通常也是安静的拉着小提琴或者弹着吉他,面前放着一个琴盒,周围的人也是安静的驻足聆听,然后安静的放下一两枚硬币,再安静的离开。
你几乎听不到商店里传出震耳欲聋的流行音乐,也很少看到年轻人戴着巨大的耳机随着节奏摇摆。
我住处的楼下有个邻居是音乐学院的学生,每天下午都能听到他练习钢琴。但他的琴声永远不会超过晚上八点,而且音量控制的恰到好处,仿佛生怕打扰到别人。
这种对“安静权”的尊重,深入骨髓。
我开始思考,为什么一个诞生了如此多 passionate and revolutionary 音乐家的国度,现实生活却如此的克制和安静?
或许,正是因为现实生活的“无聊”和“压抑”,才需要一个 outlet 去释放那些无处安放的激情。音乐,就是那个出口。那些作曲家们,把现实中无法表达的狂喜、悲伤、愤怒、爱恋,全都写进了五线谱里。
所以,音乐在奥地利,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的B面。A面是秩序、规则和安静的日常,B面是舞台上那个波澜壮阔、激情澎湃的精神世界。
想要体验奥地利的灵魂,你不能只走在它安静的街道上,你必须走进音乐厅,在那两个小时的黑暗里,才能听到它真正的呐喊。
这对我这个习惯了“BGM all day long”的人来说,是一种全新的体验。一开始我觉得很“无聊”,后来我慢慢发现,当外界没有了声音的干扰,你才能更清楚的听到自己内心的声音。
奥地利的安静,或许不是“无聊”,而是一种邀请——邀请你把注意力从外部世界收回到自己的内心。
五、高福利背后的“代价”:一杯咖啡5欧元的精致生活
奥地利是世界上最富裕、生活质量最高的国家之一。这里有健全的医疗体系,免费的公共教育,完善的社会保障。听起来像天堂,对吧?
但这种“天堂”是有价格的。
我在维也纳第一次去超市,结账的时候心跳都漏了一拍。一小盒蓝莓5欧元,一升牛奶1.5欧元,一包普通的切片面包也要2-3欧元。
出去吃饭就更贵了。在一家普通的餐厅,一份维也纳炸肉排(Wiener Schnitzel)通常在15-25欧元之间。一杯维也纳特色咖啡Melange(类似卡布奇诺),4-5欧元是起步价。
我算了一笔账:一个在维也纳的普通上班族,税后月薪大概在2000-2500欧元左右。听起来不少,但我们来看看支出。市中心一室一厅的公寓,月租金轻松超过1000欧元。一张公共交通年票365欧元(这个倒是很划算)。再加上吃饭、社交、偶尔购物……每个月下来,其实也剩不了多少钱。
高福利的背后,是高税收和高物价。奥地利的增值税(VAT)标准税率是20%。你买的每一件商品,喝的每一杯咖啡,都有五分之一的钱是交给了国家。
这种高成本的生活,也塑造了奥地利人独特的消费观。他们不像美国人那样追求 massive consumption,也不像我们现在这样习惯于 online shopping 和冲动消费。
他们追求的是“品质”,而不是“数量”。
他们会花7欧元买一小块手工巧克力,但不会去买一大包便宜的工业巧克力。他们会花几百欧元买一件质地优良的羊毛大衣,然后穿上十年。
他们的家里可能没有太多东西,但每一件都很有质感。
这种“少而精”的生活哲学,也反映在他们的日常节奏里。他们不会为了省钱而牺牲掉下午茶的时间。对他们来说,花5欧元在咖啡馆坐一个小时,看一份报纸,享受片刻的安宁,是生活必需的“精神成本”。
我一开始很不理解,觉得花四十块钱喝杯咖啡太奢侈了。后来我才明白,这杯咖啡的价格里,包含了咖啡馆优雅的环境、悠长的历史、服务生的专业服务,以及最重要的——那个让你从繁忙工作中抽离出来的、不受打扰的一小时。
所以,奥地利的“贵”,不是那种让你焦虑的“贵”,而是一种让你放慢脚步,去思考“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的“贵”。
它逼着你去做选择。你是想要一个堆满了廉价物品的家,还是一个拥有几件心爱之物的简洁空间?你是想要每天喝三杯速溶咖啡,还是每周去一次百年咖啡馆,享受一次完整的体验?
这种精致的、慢节奏的、高成本的生活,对习惯了“性价比”和“效率至上”的我来说,无疑是“无聊”且“不划算”的。但在这里住久了,我发现自己的心态也在慢慢改变。我开始更关注食物的来源,而不是价格。我开始享受为了买一本书而专门跑一趟书店的过程。
这种“无聊”,或许是一种更高阶的“生活品质”。
六、写在最后:奥地利的“无聊”,一种奢侈的平静
离开奥地利的前一天,我又去了一次中央咖啡馆(Café Central)。
我点了一杯Melange和一块苹果卷(Apfelstrudel)。钢琴师正在弹奏一首我叫不出名字的舒缓乐曲。周围的人都在低声交谈,或者安静的看书。
我看着窗外走过的观光马车,马蹄敲打着石板路,发出清脆的“嗒嗒”声。那一刻,我突然理解了奥地利的“无聊”。
它不是内容的贫乏,而是形式的克制。
它不是没有激情,而是把激情封存在了特定的容器里(音乐厅、歌剧院、山巅)。
它不是没有人情味,而是把人情味留给了最亲近的家人和朋友。
中国的热闹,是一种“加法”。外卖、快递、24小时便利店、永不落幕的社交……我们不断的给生活添加各种便利和娱乐,让每一分钟都被填满。我们害怕停下来,害怕安静,害怕“无聊”。
奥地利的“无聊”,是一种“减法”。它拿掉了多余的噪音,拿掉了不必要的选择,拿掉了过度的社交。它让你回归到一个最基本的状态:面对你自己。
在这里,你被迫学会和自己相处。你被迫学会提前规划生活,而不是依赖即时满足。你被迫学会享受孤独,而不是在人群中寻找存在感.
这种“无 anliao”是一种奢侈品。它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社会文明和物质基础之上。因为你知道,即使周日所有商店都关门,你的生活依然有保障。因为你知道,即使社会节奏很慢,你的权益依然能得到保护。
所以,奥地利真的无聊吗?
是的,如果你追求的是肾上腺素飙升的刺激,是灯红酒绿的喧嚣,是 endless 的便利和选择,那奥地利会让你失望到想逃跑。
但如果你人生的某个阶段,恰好需要一些平静,需要一些秩序,需要一个空间来听听自己内心的声音,那奥ta di li 的“无聊”,或许正是你寻觅已久的那剂良药。
飞机起飞时,我俯瞰着下方那片被森林和多瑙河环绕的城市。它依然那么安静、整洁、秩序井然。
我手机里跳出国内朋友发来的消息:“回来没?晚上火锅局约起!三里屯新开了家店,嗨到凌晨!”
我笑了笑,回了一个字:“好。”
我知道,我即将回到那个熟悉的热闹世界。但我心里的一部分,已经被奥地利那“无聊”的安静,永远的改变了。
奥地利旅行实用Tips:
“周日休息”不是玩笑:请务必提前规划好你的行程和采购。周日几乎所有超市、商店、药店都关门。如果你在周六晚上发现冰箱空了,那周日你可能真的只能靠餐厅和加油站便利店过活了。
现金依然是王道:虽然大城市和连锁店刷卡很方便,但在很多小镇、市集、咖啡馆和一些小餐馆,依然有“Nur Bargeld”(只收现金)的情况。建议随身携带一些欧元现金,尤其是去乡村地区时。
遵守规则,入乡随俗:不要在没车的时候闯红灯,会被鄙视。垃圾请严格分类。在公共场合保持安静,尤其是在公共交通和公寓楼里。晚上十点后请务必降低音量。
“Grüß Gott”是万能钥匙:学习这句问候语。无论走进商店、餐厅还是和邻居打照面,一句“Grüß Gott”会让你显得更友好和礼貌。离开时说“Wiederschauen”。
公共交通非常可靠:在维也纳等大城市,购买一张24小时、48小时或周票非常划算,可以无限次乘坐地铁、电车和公交车。记得第一次使用时一定要在打票机上打票激活,否则查到会被视为逃票,罚款很重。
体验一次音乐会:即使你不是古典音乐迷,也强烈建议你去听一场音乐会。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的站票(Stehplatz)非常便宜(几欧元到十几欧元),可以体验世界顶级的歌剧氛围,但需要提前去排队购买。
咖啡馆是用来“坐”的,不是用来“喝”的:不要指望在奥地利咖啡馆能得到快餐式的服务。点一杯咖啡,你可以合法合理的坐上一下午。服务生不会催你。这是体验当地慢生活最好的方式。
自来水可以直接饮用:奥地利的自来水品质非常高,尤其是阿尔卑斯山区的,口感清冽甘甜,完全可以直接饮用。可以带一个水壶,随时补充水分。
小费文化:餐厅用餐后,如果对服务满意,通常会给5%-10%的小费。可以直接凑个整数跟服务生说“Stimmt so”(不用找了),或者告诉他你想要支付的总金额。
准备好应对“温开水”式的社交:不要期待奥地利人会像老友一样热情。他们的友好是克制和礼貌的。如果你需要问路或帮助,他们会很乐意帮忙,但不要指望能聊得热火朝天。保持礼貌的距离,是最好的相处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