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成为音乐家的记者最终成了一名小说家
更新时间:2025-11-20 01:30 浏览量:1
不能成为音乐家的记者最终成了一名小说家
28岁的马尔克斯写这个故事的时候,可能没有想到他会掀起两场风暴。对一个在报社打工的年轻人来说,他当时优先考虑的可能就是怎么尽快完成领导安排的任务,怎么让报纸卖得出去。不过长久以来的社会观察和文学积累,让他一出手就带有了鲜明的马尔克斯风格。一是敏锐的社会批判,马尔克斯在访谈中发现,海难并非突然发生的风暴引起的,贝拉斯科说,那天没有风暴。马尔克斯抓住这个细节开始进行平行调查,然后发现那天确实没有发生暴风雨。调查还发现,悲剧是由于一批走私物资被放置在船上不适当的区域,导致船舶不稳定而引发的。这一爆料引发了海军和罗哈斯·皮尼利亚独裁政府的愤怒。但是无论是《观察者报》,还是马尔克斯,抑或是贝拉斯科本人都是头很铁的,面对官方施压,他们毫不畏惧。4月27日,报纸先是在头版刊登了免责声明,但第二天,该报就出版了特刊,并附上了那些能说明问题的照片,实锤所谓海难是人祸。贝拉斯科拒绝收回他故事中的任何一个字因此被迫离开海军,而马尔克斯受到不止一次的人身威胁,为了保护他,报社派他去欧洲采访,结果没多久皮尼利亚下令关闭《观察者报》,马尔克斯变成了无业游民,在巴黎过上了朝不保夕的生活。
马尔克斯这篇报道引发的第二场风暴就是再次挑战了虚构与非虚构之间的边界,让小说/新闻走向融合。
如果完全按照贝拉斯科的亲身经历,这十天的事情会有很多重复性,会陷入单调和枯燥。其实,你读过《鲁滨逊漂流记》的话,应该懂我的意思。18世纪版的荒野求生+基建玩家指南+圣徒日记+殖民史记,马尔克斯照着笛福这个路数写的话也不会超越笛福,而且也完全不符合他借这个故事要表达的社会立场。马尔克斯总结了他觉得读者喜欢这个故事的原因:“我认为读者的兴趣最初是出于人道主义的原因,随后是出于文学的理由,最后是出于政治的考虑,但始终是由叙述的内在张力所支撑。”
十天的海上漂泊,马尔克斯通过每天精心加入一个意外事件或一直存在的危险爆发的新情况来保持悬念和控制节奏。来自外部的威胁比如鲨鱼、风浪和来自内部的威胁比如饥饿、口渴、孤独、绝望和幻觉,内外威胁每一天交错出现。
讲到这里,你可能会想到另外一个熟悉的作家和他的名作,没错,就是海明威的《老人与海》。马尔克斯很崇拜海明威,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海明威也是记者出身。根据西语学者的研究,马尔克斯大概在1952年至1953年间,首次阅读了《老人与海》。当他突然接到采访贝拉斯科传奇经历的任务时,他脑海里肯定浮现了圣地亚哥这位老人的形象。马尔克斯将贝拉斯科塑造为一个哥伦比亚的圣地亚哥,他在绝境中求生,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决心和体力。海明威说过,“记者是一个小型的小说家”。《老人与海》虽然是小说,但也有原型,也是建立在海明威对渔民生活和自己捕鱼经历的细微体察和高度凝练之上的。《一个海难幸存者的故事》虽然是新闻报道,但它所使用的丰富的动词,灵动的比喻,幻觉梦境的插入,都增强了它的文学性。对于一个自学成才的新闻记者,马尔克斯可能更多借重的是笛福、麦尔维尔、史蒂文森、海明威等海洋文学传统,以及哥伦布、伊巴涅斯、巴罗哈等西班牙语作家的海洋叙事,而不是新闻专业教材。但有意思的是,马尔克斯这样一种凭借自己的积累爆发出的全新风格,竟与彼时在美国刚刚兴起的新新闻主义殊途同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