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上行期的美”,我们到底在怀念什么?
更新时间:2025-11-20 06:03 浏览量:1
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平台的观点和立场。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构成购买及投资建议,不作买卖依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现在大家总爱追忆一种 “经济上行期的美”。
那时候随手一拍,生命力满得都要溢出屏幕,长卷发、千禧风,街上的女孩子们眼里有光,就连流行歌曲都气血十足:《快乐崇拜》《七里香》《勇气》,前奏一响,自信登场。
而现在的流行音乐听着都很命苦:“我们都在用力地活着......”“一杯敬自由/一杯敬死亡”“他明白/他明白/我给不起”,不是生活不易,就是人间疾苦。
当歌声里的昂扬变成了低吟,我们忍不住想问:现在的人到底怎么了?
一、是歌变了,还是人变了
80、90后在《追梦赤子心》“向前跑,迎着冷眼和嘲笑”中奋勇拼搏;00后听的是王靖雯的“可我们究竟要去到什么地方/你去的都是没有尽头的方向。”
现在的歌为什么越来越丧了?
其实,经济环境与大众心态总是相互映照。当经济增速放缓,焦虑与生存压力成为普遍焦点时,所谓“丧”的情绪便会蔓延,成为音乐创作的灵感源泉。
此外,相较于于中性和积极的内容,人们通常对负面信息印象更深、传播也更广。
在情绪低落时,人们倾向于寻找能产生共鸣的音乐来疏解心情。这种循环之下,流行音乐自然越来越致郁了。
这种规律其实早有印证。流行音乐的情绪基调,向来跟着经济周期起伏。康波周期描绘的繁荣、衰退、萧条、回升循环里,音乐始终是时代的镜子。
但08年之后,一直到今天,各种不安定元素让经济长期陷入停滞。所以,这段时间的流行乐要么是虚无,要么是倦怠。
时尚圈也不例外。过去的流行的“y2k”、《粉红女郎》的精致张扬越来越难看见,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多“上班恶心穿搭”的热搜,以及“衣服别扔,留着我上班穿”“香水只喷人中”的调侃。
在经济上行期,审美无需为实用让路,自我表达无需畏惧他人眼光,在一整个轻松包容的环境里,每个人的个性都能尽情舒展。只不过这种自由意志,在朝九晚五都是奢望的现在,不知何时被悄悄抹杀了。
Z世代在掏空了身体和时间后,根本不愿再为穿什么上班费精力。好不容易有点自己的时间,也只想赶紧“躺平充电”。
也许,大家怀念的经济上行时期的美,是歌曲《我的要求不算高》中畅想的:毕业就有好工作,每天上下班很畅通,没有早晚交通高峰,天天去户外做运动,看蔚蓝的天空,我能挣钱 我还有时间......
那样的自由与生命力,好像已经离我们很远了。
二、身体电量告急,他们是怎么给自己充电的?
听红歌,做义工,把身份证号念给神明听,从“我命由我不由天”,到新一代消费者都开始求神拜佛,每一种选择,都是对现实压力的短暂逃离
据《2025国民消费白皮书》数据显示,2025年中国"情绪消费"市场规模预计突破12万亿元,占整体消费的43%,Z世代群体为情绪产品付费的溢价率高达300%。
所以其实,在学业、就业以及生存的压力下,寺庙热的真相,也不过是大众想要寻求一个被接纳的喘息之地,无论它是叫寺庙,亦或是叫什么别的。
本质上,寺庙不是答案,而是提问,他们真正叩问的是,在这个高速运转的社会,我们到底该如何找到心灵的栖息地?
于是,艺术家陈晓东接过了这一问。当祈福的钟声与当代人的精神困境在香火中相遇,艺术领域也以其特有的敏锐,捕捉并深化了这一社会情绪。陈晓东,正是这一浪潮中的深刻观察者与实践者之一。
陈晓东的创作融合了传统文化和西方表现形式,机械义体与虚拟空间的相互交织、东方元素涅槃重生,其赛博朋克的视觉感充斥着蓬勃的生命力。
谁能想到,废弃汽车零件、铁皮也能变废为宝?陈晓东却从这些工业文明的“遗骸”中,窥见了与古老灵魂对话的密码。在他颇具盛名的装置《轮回·山海》系列中,生锈的排气管被锻造成凤凰的翅膀,废弃的变速箱化身为麒麟的身躯,冰冷的螺丝与轴承在精妙的构图中,仿佛被注入了呼吸,于静默中传递出某种超越物质的生命力。
他的作品超越了东西方形式的简单拼贴,构建了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未来神话场域:在那里,科技与信仰不再对立,冰冷的机械结构下,跳动着一颗寻求顿悟与解脱的、无比温热的人心。
如今,安史也带着艺术家的思考与大众的情绪同频,走进了梅见艺术馆。
在这里,艺术不再是玻璃展柜里遥不可及的作品,而是能落入日常烟火的存在,梅见青梅酒也成为了可饮、可藏、可分享的知己,化作饭桌上的以盏碰杯、晚风里的微醺,串联起了艺术与生活的温柔纽带。
陈晓东与梅见的相遇并非是简单的联名,而是一场基于共鸣的双向奔赴。
在陈晓东的世界里,不被定义与向内求是他的个人标签,创造与颠覆是他的人生主题;梅见则用时光沉淀的甘醇,在推杯换盏间搭建起人与人、人与自我坦诚相对的片刻自由。
所以,二者的相遇,是双向奔赴,更是老友惺惺相惜的重逢,完成了一场从视觉到味觉、从精神到物质的优雅接力。
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为迷茫的心灵提供一处宁静的港湾、一份本真的力量。
今夜,我们不妨就着这杯梅见,卸下所有被期待的角色与标签。在陈晓东的创作哲学里,艺术从来不是材料的粉饰,而是本质的唤醒。那些被抛弃的工业残骸,因坦诚其残缺而重获灵魂;我们也一样,当允许自己展露断裂处的纹理与磨损处的光泽,生命才呈现出它最坚韧的美感。
说回那个话题,当我们怀念经济上行时期的美时,我们到底在怀念什么?
是那份“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信念,还是机遇的大门依然为你敞开的憧憬?那时,照片的胶片质感能柔化现实的粗糙,周末的闲暇不会轻易被在线文档抢占,随身听里一卷反复聆听的磁带,定义的是专属于自己、不被算法推荐的青春。
或许记忆里,不到六点,一家人都整整齐齐上桌吃饭的画面已经模糊不清,但是我们都知道,在那个没有预制菜的年代,旺火催生出的,其实是向上生长的热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