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评论 | 海山:模式创新与价值重塑:内蒙古音乐大赛的时代新声——兼论“以赛促创”的文化实践
更新时间:2025-11-21 04:29 浏览量:1
内容摘要
2025年内蒙古音乐大赛成功举办,标志着其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本文探析其通过赛制优化、评审科学化等模式创新,实现“以赛促创”,发掘人才、催生精品。大赛作为内蒙古文化强区建设的重要文艺实践,不仅塑造了内蒙古文化强区新IP,更在传承文化根脉、淬炼艺术本体、驱动区域发展等方面彰显了立体而深远的时代价值,有力奏响了内蒙古音乐的时代奏鸣。
关键词:音乐大赛 模式创新 以赛促创 文化强区
2025年4月至10月,历时七个月的内蒙古音乐大赛暨第八届室内乐比赛成功举办。本次大赛吸引了全区12个盟市、区直机关及区外内蒙古籍音乐工作者共1321名选手参赛。赛事采用初赛、复赛、决赛三级晋级机制,最终产生105个表演奖和53部作品奖。本次大赛的成功举办,标志着内蒙古音乐权威赛事建设实现了从规模到品质的跨越,迈入了一个高质量发展的阶段。它在激发创作活力、挖掘表演人才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有力推动了区域音乐的整体高质量发展。同时,大赛作为建设内蒙古文化强区文艺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大赛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注入了鲜活的音乐内涵,提供了坚实的艺术实践支撑。
一、守正出新:
赛事机制与形式的创新实践
内蒙古音乐大赛暨第八届室内乐比赛,继承了自1997年创立的内蒙古室内乐比赛的深厚底蕴,并与时俱进,将其升级为内蒙古音乐高质量发展的,更全面地核心赛事平台。本次大赛的核心在于“守正出新”。一方面,它坚守了赛事原有的艺术宗旨和核心目标;另一方面,它主动对接自治区文艺发展的时代需求,在活动形式、内容设置、过程管控与成效评估等全链条上进行了大胆革新。为确保改革的专业性与可行性,大赛方案历经了多轮专家论证与行业意见征询,最终形成了一套科学、严谨的执行方案。在此基础上,大赛顺利完成了从启动、竞赛到表彰的完整周期,取得了圆满成功。(一)赛制与内容的优化升级比赛赛制规范为两年一届,每届赛事周期为两年。第一年开展音乐(声乐)表演类和音乐创作类,第二年开展音乐(器乐)表演类和理论评论类。2025年,开展了音乐(声乐)表演类和音乐创作类。本届比赛不分专业与业余,参赛选手为内蒙古籍,或在内蒙古自治区工作、学习的异地籍均可报名。参赛者年龄限制在16-60周岁。声乐类包含了美声组(独唱)、民族组(独唱)、通俗组(独唱)、长调组(独唱)、呼麦组(独唱)、原生态民歌组、合唱重唱组(多声部作品,50人内,含指挥及伴奏)和组合组等七个组别。通过细化声乐表演类别,增设通俗组、原生态组合、乐队组合等音乐艺术多元形态,科学构建了比赛内容与框架。创作类包含了声乐作品组(独唱、重唱、合唱)、少儿歌曲组(独唱、重唱、合唱)、器乐作品组(独奏、重奏、合奏)、管弦乐作品组(含民族管弦乐作品)等四个组别。本次赛事在内容上进行了拓展:一方面,新增设了少儿歌曲的创作项目;另一方面,器乐作品细分为器乐作品组与管弦乐作品组。这些举措不仅填补了内蒙古少儿歌曲创作的赛事空白,更有助于构建相应的创作激励与评价机制。这为推动自治区音乐事业,特别是中小学美育教育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原创作品支持。(二)评审过程的透明化与科学化本次比赛采取“初赛、复赛和决赛”赛事模式,通过线上评审和线下评审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了各组别的评审工作。为确保评审工作的权威性与公正性,大赛对评委构成进行了改革。一是创建内蒙古音乐大赛评委库。二是评委库组建,采取“公对公”的形式,无缝对接发函,对全国九大音乐学院和八所艺术院校发出邀请函,点对点推荐了评委库候选评委名单。三是评审委员会审核并组建了由国家级音乐院校、院团和自治区一流艺术家、专家和学者组成的评委库。评委会组成不再局限于区内专家,而是邀请了区内外知名的作曲家、音乐家、演奏家和音乐学者加入,形成了“区内+区外”、“理论+实践”相结合的多元化评委结构。这种构成不仅带来了更广阔的学术视野和评判标准,也促进了不同音乐理念的交流与碰撞,提升了赛事的专业水准和行业影响力。
初赛采取“双盲审”评审制。比赛专门设计了内蒙古音乐大赛报名与评审系统,初赛采取了评委与作品背对,评委与评委隔墙的“双盲审”评审制度,科学规范了比赛初赛评审环节。复赛和决赛采取机选选定评委制,评审委员会在纪检监督下,通过电脑随机选取评委的形式,选定每一组别的现场打分评委。比赛期间,评委不得携带通讯工具,指定地点住宿,指定路线乘车赴现场等管理模式,规范了评委管理模式。
复赛和决赛采取了现场系统打分模式,决赛还邀请了公证处工作人员公证,媒体直播等形式,接受了社会监督。
为杜绝“人情分”和主观臆断,大赛对评分机制进行了科学化改革。评分标准被进一步细化,从音准、节奏、技巧等基础项,扩展到音乐表现力、作品理解力、舞台感染力等综合素养维度。同时,采用“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的计分规则,并引入实时计分系统,让每一轮的评分结果都清晰可见,最大限度地保证了评分过程的公平、公正、公开。
(三)监督机制的社会化与全程化
本届大赛在监督机制上实现了重大突破。构建了社会化、全程化的监督体系。一是引入北方公证处公证员进行现场监督公证,对比赛结果的真实性、合法性予以法律背书。二是对复赛、决赛等关键环节进行网络直播,将赛场置于公众的“云端”监督之下,让无法到场的观众也能参与其中,极大地提升了赛事的透明度。三是部分组别决赛阶段开放观众现场观摩,让音乐回归大众,接受最直接的检验。这种“公证+直播+观众”三位一体的监督模式,不仅保障了赛事的公信力,更是一次成功的公共文化实践,拉近了高雅艺术与普通民众的距离。
二、以赛促创:
精品力作的涌现与人才梯队的构建
内蒙古音乐大赛以培养内蒙古音乐拔尖人才和创作精品力作为核心目标,推动“人才培养、作品创作、传播展示、理论评论”为一体化建设新格局。通过大赛发掘了一批内蒙古音乐创作、表演拔尖人才,创作推出了一批“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住”的优秀作品,进而推动了内蒙古音乐高质量发展。
(一)人才培养人才培养是办赛的主要目的之一。比赛全过程始终贯穿以“发掘人才、培养人才、推出人才”的宗旨,通过比赛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一次系统的摸底和调查。本届大赛参与度极高,共吸引了1321名音乐工作者踊跃参与,覆盖面广泛,涵盖了自治区专业文艺院团骨干、高等院校教师、中小学音乐教师以及充满活力的新文艺群体。
通过激烈的角逐和权威的评审,最终发现并推出了158名具有发展潜力的音乐人才。其中,30周岁以下38人;30周岁至40周岁74人;40周岁至50周岁39人;50周岁至60周岁7人。
通过表格分析:
1.青年人才成为绝对主力,梯队建设成效显著。
本次音乐大赛最突出的成果是成功发现并推出了一大批青年一代的音乐拔尖人才。数据显示,30周岁以下的获奖者占比高达 24.10%,30岁至40周岁的中坚力量占比为46.8%。这充分表明,大赛已经成为发掘和培养青年音乐人才的核心阵地。青年人才的集中涌现,不仅为内蒙古音乐事业注入了新鲜血液和创新活力,更构建了一个结构合理、后继有人的“金字塔”式人才梯队,为内蒙古音乐的长远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和强大的发展后劲。
2.新文艺群体异军突起,为音乐生态注入新动能。
本次大赛一个令人欣喜的现象是,来自音乐界的新文艺群体(如独立音乐人、音乐工作室从业者、网络音乐红人等)表现抢眼,占比明显提高。据统计,在累计参与比赛,并获奖的454名(包含合唱、重唱、组合,以及作词、作曲等)人才中,新文艺群体成员有54名,占比达到13.5% 。这批人才思维活跃,创作不拘一格,善于运用新媒体进行传播,他们的崛起为内蒙古音乐界带来了新的创作理念、表现形式和传播路径。本次比赛为新文艺群体提供了一个展示才华、获得业界认可的权威平台,有效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热情,促进了他们与传统文艺院团、院校人才的交流与融合,为构建一个更加开放、多元、充满活力的内蒙古音乐新生态提供了强大动力。
(二)推动创作
本届音乐大赛通过“守正革新”,催生“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时代精神,创作出了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文艺作品,创出自治区音乐创作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
本届大赛共收到423部音乐创作类作品。其中,声乐作品组(独唱、重唱、合唱)239部,少儿歌曲组(独唱、重唱、合唱)25部、器乐作品组(独奏、重奏、合奏)111部、管弦乐作品组(含民族管弦乐作品)48部。
1.从申报作品主题内容看,本届大赛的申报作品在主题内容上呈现出鲜明的时代性与深厚的地域性。众多作品紧扣时代脉搏,聚焦于内蒙古在新时代的发展变迁,讴歌了各族人民团结奋斗、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风貌,体现了“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创作导向。同时,作品深深植根于内蒙古丰厚的文化土壤,对内蒙古多姿多彩的文化资源进行了深入挖掘与艺术再现。无论是描绘辽阔壮美的自然风光,还是讲述感人至深的人物故事,都饱含着对家乡的热爱与对传统的敬意。这种将宏大叙事与个体情感相结合的选题,不仅展现了创作者敏锐的洞察力,更赋予了作品强大的情感共鸣力和思想穿透力,使其成为记录时代、传承文脉的重要载体。
2.从申报作品类型题材看,本次申报作品在类型与题材上展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和大胆创新的艺术探索。在作品类型上,涵盖了声乐、器乐、交响乐等多种艺术形式,既有符合大众审美的通俗歌曲,也有结构严谨、技法复杂的艺术音乐,体现了音乐创作的广度与深度。在题材选择上,更是突破了传统框架,实现了多元化拓展。除了对家乡、爱情等经典题材的全新演绎,更涌现出一批关注都市生活、科技发展、生态保护等现实题材的作品。特别是少儿歌曲、乐队组合等新形态的加入,为音乐创作注入了青春活力。这种类型上的丰富与题材上的创新,不仅拓宽了内蒙古音乐的艺术边界,也满足了不同年龄、不同圈层受众的审美需求,展现了音乐创作的无限可能。
3.从申报作品社会价值看,申报作品的社会价值体现在其强大的精神引领和美育功能上。首先,一批优秀作品通过艺术的形式,生动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贡献了音乐力量,起到了凝聚人心、鼓舞士气的积极作用。其次,作品普遍具有较高的审美品位和艺术水准,能够有效提升公众,特别是青少年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素养,是推进中小学美育教育发展的优质资源。再者,这些作品作为内蒙古音乐文化的新名片,通过线上线下多渠道传播,不仅增强了本地区的文化自信和认同感,也向外界展示了新时代内蒙古开放、包容、奋进的良好形象,促进了区域文化的交流与互鉴,其社会效益显著而深远。
内蒙古音乐大赛通过“人才培养”与“推动创作”双轮驱动,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发掘了105名优秀的音乐人才,推出53部精品力作,这一“以赛促创”的模式,必将为内蒙古音乐事业的繁荣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让内蒙古的歌声在新时代唱得更加嘹亮、传得更加久远。
三、奏响新声:
文化强区的品牌塑造与价值彰显
内蒙古音乐大赛是建设文化强区的一次音乐实践。它以“奏响新声”为号角,致力于地域音乐文化的品牌塑造与价值彰显,让内蒙古的歌声在新时代焕发出璀璨的光芒。
(一)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特征与时代价值的阐释与践行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植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用好内蒙古多姿多彩的文化资源,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各项事业发展提供强大精神文化支撑。要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繁荣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创新推进文化国际传播③。在内蒙古这片热土上孕育的多元一体地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瑰宝。它是内蒙古地区各族人民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交往交流交融,守望相助、心手相牵,在共同建设伟大祖国、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的壮丽征程中形成的。本次大赛旨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历次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大赛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聚焦完成好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两个屏障”、“两个基地”、“一个桥头堡”和呵护好模范自治区崇高荣誉的任务,致力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扎实推进文化强区建设,推动内蒙古音乐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蒙古马精神和“三北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和中华民族精神的有机组成部分,为内蒙古的文化建设提供了丰厚精神滋养,充分彰显了这片土地上文化的鲜明特质,是内蒙古各族人民最鲜明的精神标识,成为新时代新征程内蒙古各族人民守望相助、开拓进取的重要精神源泉。比赛始终贯穿这种扎根于人民实践的文化精神,大力弘扬蒙古马精神和“三北精神”。从办赛理念到创作引导,大赛引导广大音乐工作者,在建设“两个屏障”、“两个基地”、“一个桥头堡”上展现新作为,呵护好模范自治区崇高荣誉④的火热实践中汲取营养,创作出讴歌党、讴歌人民、讴歌时代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旨在鼓舞全区干部群众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的重要指示精神,深植厚培忠诚维护、感恩奋进的情感之基与力量之源,全面发挥内蒙古音乐赛事的磅礴力量,为文化强区建设奏响时代强音。(二)构建音乐文化新IP
在新时代的文化语境下,构建“音乐文化”新IP是提升其品牌影响力的重要举措。通过打造内蒙古音乐文化新IP,可以有效赋能文化强区建设,重构内蒙古音乐文化的多元生态,实现自身品牌的全面升级。这为内蒙古音乐“走出去”注入了新的动能,提供了全新的路径。
内蒙古音乐大赛赋能音乐文化品牌效能。从“知名度”到“价值感”的跃升,构建“内蒙古音乐文化”新IP。新IP的构建致力于注入更深邃的价值内涵。它将音乐与文化的天地精神、生命哲学、生态智慧深度绑定,使品牌不再仅仅是一个地域标签,而是一种代表着辽阔、坚韧与和谐的文化价值主张。这种价值感能带来更强的用户粘性、更高的品牌溢价和更广泛的社会认同,从而实现品牌效能的根本性跃升。
从“一元主导”到“众声合唱”的重构多元结构格局。新IP的构建,是重构内蒙古音乐文化多元结构的关键契机。它打破了过去以单一核心的固有印象,将 “新声”纳入“文化”这一更具包容性的框架内。这形成了一个“众声合唱”的多元文化生态:既有长调的悠远,也有交响的神秘;既有马头琴的深沉,也有新时代组合的助威。这种多元结构,让内蒙古音乐文化IP的内容更丰富、更具活力,也更能反映当代内蒙古的真实面貌。
(三)价值彰显:从“舞台”到“窗口”,释放文化新动能
内蒙古音乐大赛是音乐本体与艺术水准的“淬炼熔炉”。回归音乐本身,大赛是推动音乐艺术精益求精、提升整体创作与表演水准的核心机制。大赛通过专业的评审体系和激烈的竞争,为音乐创作、音乐表演设立了高标准的行业标杆。参赛者为了追求更高的艺术成就,会在音准、节奏、情感表达、技巧难度等方面反复打磨,从而推动整体艺术水平的提升。比赛推出的作品不断探索新的主题、新的旋律和新的编曲手法,极大地丰富了内蒙古音乐的曲库,为整个乐坛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水”。大赛汇聚了全区乃至全国顶尖的音乐人才,形成了一个高水平的交流场。选手之间、选手与评委之间的观摩与学习,本身就是一次高效的艺术“充电”,促进了音乐理念、演唱技法和创作思路的碰撞与融合。
艺术创新与时代精神的“前沿阵地”。内蒙古音乐大赛并非固步自封,而是鼓励创新、拥抱时代的艺术前沿阵地,其价值在于推动内蒙古音乐的现代化转型。优秀的参赛作品往往紧扣时代脉搏,歌唱新时代人民的生活变迁、精神风貌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这使得音乐大赛成为记录时代发展、传递社会正能量的重要窗口。大赛通过高水平的艺术比拼,提升了大众的音乐审美水平。它所推出的新作品、新风格,往往能引领一段时期内的音乐潮流,推动整个地区音乐艺术水平的整体进步。
内蒙古音乐大赛首先是一个承载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平台,其价值在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并生动展现了内蒙古多元音乐文化的交融共生。大赛不仅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代表的音乐形态提供了传承与发展的舞台,也为融合了农耕文化韵律、黄河文化气势的民歌小调、二人台、漫瀚调,以及新时代创作曲目开辟了展示空间。它激励年轻一代去学习、钻研和创新,让古老的艺术形式在当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同时促进不同音乐元素的碰撞与融合。大赛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对内蒙古多元音乐资源的“大普查”。许多散落在民间的优秀曲目、独特技巧和杰出艺人通过大赛被发现和认可,为内蒙古音乐文化的系统性研究和保护提供了宝贵资料,共同构成了这片土地上丰富多彩的音乐画卷。
综上所述,本次赛事以“模式创新”为核心驱动力,通过赛制优化、评审科学化与监督社会化等机制革新,为“以赛促创”搭建了坚实平台。赛事不仅激发了创作活力,催生了一批彰显内蒙古音乐文化底蕴的精品力作,更在实践中构建了结构合理、素质过硬的人才梯队,为文化传承注入源头活水。尤为重要的是,赛事以“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为精神内核,通过对其内涵特征与时代价值的深度阐释,成功塑造了具有地域辨识度的文化新IP,实现了从“舞台展示”到“窗口传播”的功能跃升。这一创新实践不仅让内蒙古音乐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独特魅力,更释放了以文化人、以文兴业、以文惠民的新动能,为区域文化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内蒙古音乐文化赛事方案”,彰显了文化自信自强在守正创新中的生动实践,为建设文化强区注入了内蒙古音乐力量。
(作者系海山,博士研究生,内蒙古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主要从事文艺理论研究、民族艺术研究、现当代文学研究、民间文学研究、文艺评论等。)
注释:
①二十大报告学习汇编;文化自信自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共产党员网;
https://www.12371.cn/2023/03/31/ARTI1680270819161708.shtml。
②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光明日报;
③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一届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议公报;内蒙古日报;2025年11月15日,第一版。
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