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提倡文艺争鸣
更新时间:2025-11-21 22:39 浏览量:1
文艺界应该展开广泛的争论,而不应该只是按照一个腔调来创作和演出,不能按照一个腔调来写作和发表,不然文艺就会出现巨大的危机。
倘若所有的文艺作品都按照一个强调来说话,按照一个腔调来表现,不管是绘画作品还是文学作品,都会出现问题。倘若音乐作品按照一个调子来演出,就会让人产生审美疲劳,甚至产生反感,也就不成其为音乐作品了。就像文革时期的四大样板戏一样,靠权力推行,风靡大江南北,却没有任何作品与之争鸣,也没有任何人提出反对意见,因为提出反对意见的人都被打倒了,甚至一些作家被临时调用到创作组,直接创作样板戏的剧本。有的音乐家创作样板戏的音乐,导演负责拍摄,当然也就火爆起来。而当时的音乐作品似乎只有四大样板戏,已经形成文艺市场的垄断,当然就会被人们接受,甚至有的人耳朵都听出茧子来了,不用正儿八经地学习,开口就会唱。倘若当时有与之争鸣的音乐作品,或者说有与之展开竞争的音乐作品,那么人们就会听这样的音乐作品,而不会只听样板戏了。文艺创作永远没有天下第一,只能说“萝卜青菜,各取所爱。”不但作者创作可以搞各种各样的选择,而且读者欣赏的时候也会选择,只选择适合自己的,对于不适合自己的,往往视而不见,或者根本就不去看,不去听。作者在创作的时候很容易走入偏狭的境地,很容易背离人们的欣赏习惯,于是一些作者就要摸一摸市场,看看市场需要什么样的文艺作品,自己在创造什么样的作品,不然就要因为卖不出作品而喝西北风了。
文艺界向来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传统。春秋战国时期就有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很多学术大家都发表了自己的学说,甚至开宗立派,影响深远。只不过后来权力系统严重介入,要控制言论,控制学术争鸣,最终要靠权力来推行某些学说,而且要改造这些学说,使之有利于统治,当然就不利于文艺争鸣。辩证地来看,任何一部作品都有优点,也都有缺点,不能只看到优点而看不到缺点,也不能只看到缺点看不到优点。当然有人提意见是好的,并不能把提意见的人一棒子打死,不能把意见消灭于无形,也不能无视意见的出现,而是广开言路,欢迎文艺工作者以及其他行业的读者提意见。倘若堵塞言论,那么就只能靠权力推行某种学说,推行某些作品,却往往有利于统治,而不利于民生,或者说不利于人民的接受。虽然这样的文艺作品能够红火一时,甚至具有市场垄断地位,但过一段时间就不行了,没人愿意看了。因为这样的作品没有经受过市场的检验,而文艺正在走向市场,已经不是权力完全控制的了。看看网络小说,就知道怎么回事了。资本搭建了网络小说平台,让有写作能力的人来写作,还要支付他们一定的稿费,当然会吸引很多人来写。虽然这些写手要写正能量的事,要写一些奇幻的事,甚至用惊悚的情节来吸引读者,但并不能超出权力系统限制的边界。只要在界限以内,就可以自由创作,甚至可以写成畅销书,大赚版税。
在没有文艺争鸣的时代,权力控制了文艺的创作和发表,最终弄得文艺界好像一片和谐,却缺少创新型作品。文艺并不仅仅在于作品发表,而且还在于创新,需要有形式的创新和内容的创新。不仅绘画要有创新,而且文学和音乐也要有所创新,不能固步自封,也不能总是借助权力系统推行某些作品,以至于沾沾自喜,却发现不了作品的缺点。一些作家写成作品之后,要召开作品发布会,到会的批评家都会说好,没人说不好,因为他们都收了钱。对于绘画和音乐作品的评价也是如此,很多批评家并没有提出反对意见,而是一味互相吹捧,最终弄得很多人以为是那么回事儿,其实作品有严重的缺陷,只不过靠权力系统推行,靠资本扩大宣传,而评价的人都收了钱,当然也就那么堂而皇之地发表了。倘若权力系统控制得太厉害,那么文艺争鸣将会消失不见,出现的文艺作品只是按照一个腔调来展现,甚至按照一个腔调来说话,当然就会出现同质化现象严重的问题。倘若绘画作品全都是画山河一片壮丽,画锦绣河山,出了无数这样的作品,人们观看以后,就会产生审美疲劳,认为无非是那样,没有什么新鲜的。倘若有人画了兰花草,画了小兔子,画了红红的柿子,处在一片锦绣河山之间,人们就觉得很新鲜,很美。
审美有对照原则,并不能总是弄很多一致的东西堆砌在一起,以免让人产生审美疲劳。音乐作品也是如此,有各个声部的互动,组成一部作品之后,就可以让人感受丰富的听觉体验。倘若各个声部都是一个腔调,都是一种声音,那么音乐作品就不叫作品了,只能算是一种单调的声音,而各种乐器的声部也就没必要区分了。倘若歌唱家唱的每一首歌都是歌功颂德的,没有体现民生的,也没有体现人与人之间真情的,那么这样的歌即便唱一万首,也仍然没有什么长进,照样会引发人们审美疲劳。文学作品也是如此,倘若被控制得特别严格,只能写高大全的正面人物,不能写反面人物,也不能写社会的不良现象,那么这样的作品就又回到了“三突出”阶段,不会给人带来深刻的印象,只会弄得概念化现象严重,甚至很多人不愿意看,觉得这样高大全的人物有些失真,因为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存在这样的人。倘若文学完全被资本收买,要靠资本运作,就会运作成网络小说那样的东西,虽然通俗易懂,但很多并没有来源于生活,而是作者胡编乱造的,用刺激的情节吸引人,却没有什么社会意义,也不会让人获得精神上的升华,更不会让人形成独立的人格。
文艺要想繁荣就应该争鸣,应该提出反对意见。文艺作品研讨会也应该是争鸣的会议,而不是互相吹捧的会议,更不是评论家拿钱搞宣传的会议。有了文艺争鸣,文艺才能融合,才能实现跨学科的发展,实现真正的繁荣,因为有争鸣才有反思,有反思才有改进,有改进才有创造,不然就毫无出息,始终一蹶不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