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圣陈旸》出版发行 解码从北宋风云里走来的福建音乐大师
更新时间:2025-11-21 23:05 浏览量:1
写了几年,数易其稿,章礼提、林朝晖合著的长篇传记小说《乐圣陈旸》于2025年10月出版。作者以北宋社会变革为历史底色,串联闽清民间传说与东京朝堂风云,细腻铺陈“乐圣”陈旸从福建闽清漈上村走向中国乃至世界音乐史的传奇人生。作品既是一部文人坚守文化理想的奋斗史,也是一幅宋代社会文化的全景长卷,更以文学笔触激活中华礼乐文化的千年密码,兼具历史厚重感与艺术感染力。
小说最鲜明的成就,在于塑造了血肉丰满的“乐圣”形象。陈旸出身闽清书香世家,家族“五兄弟四进士”的崇文传统,赋予他根植血脉的礼乐基因。少年时,他随外公学鼓、向乐师习琴,音乐天赋初露锋芒;两次乡试失利未挫其志,终以布衣身份高中贤良科进士,打破“寒门难出贵子”的桎梏;为官后,他历任太学博士、太常丞、礼部侍郎等职,始终以“隆礼兴乐”为己任,生前人称“乐痴”,身后终成“乐圣”。他将胡部、俗部乐器纳入“八音”分类体系,打破传统礼乐的封闭性,展现了超越时代的文化视野;编撰《乐书》时,他耗时十几年,遍历南北收集音乐资料,哪怕累至重病昏迷,醒来仍执着于书稿修订。这份对音乐文化的赤诚令人动容。作者既写他朝堂上与皇帝“辩宝”的风骨,直言“盐铁纸为宝而非金玉”,“没有金、银、玉,百姓的日子照样过。但如果没有食盐和铁器,那日子就无法过了。百姓以盐煮食,得以生存;农民以铁铸犁,得以耕获;天下以纸传文,得以传文明”。作者也写他民间修渠引水、教化乡邻的温情,让“乐圣”不仅有崇高的文化追求,更有贴近生活的烟火气。
作品的叙事结构颇具巧思,实现了个人命运与时代叙事的深度融合。小说以陈旸的人生轨迹为主线,将“庆历新政”“神宗变法”“绍圣绍述”等重大历史事件自然嵌入情节——王安石力推变法时,陈旸赞同和欣赏其兄陈祥道虽不直接参与党争,却以“中庸之道”看待政策利弊的做法;司马光主持朝政时,他的兄长坚守礼乐传承,拒绝盲从保守派对新法的全盘否定,更是成了他学习的榜样;宋徽宗时期,他因反对《盐钞法》伤及百姓、力阻胡乐过度涌入宫廷,虽遭贬谪仍不改初心。同时,书中穿插四将军殉国、楮岭梦鹤、藤桥被断等闽清民间传说,为严肃历史叙事注入浪漫色彩。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对宋代生活细节的还原——从东京瓦子城的歌舞表演、闽清山村的农耕场景,到士大夫的宴饮礼仪、寻常百姓的衣食住行,皆细致描摹,让读者仿佛置身北宋社会,堪称一部“可触摸的宋代生活志”。
作为一部以“乐圣”为主角的作品,小说对音乐文化的呈现既专业又通俗。作者以陈旸编撰《乐书》的过程为核心,系统梳理中国古代音乐发展脉络:从黄帝时伶伦制律、舜帝时夔创《箫韶》,到周代“六代乐舞”的形成、汉唐礼乐与胡乐的融合,再到陈旸对雅乐、俗乐、胡乐的分类整合,将专业的乐律知识、乐器形制、乐曲演变融入故事情节。如书中描写陈旸在华山向韩乐子学乐时,详细介绍“五声十二律”的乐理;在泰山向李俊子求教时,追溯《高山流水》《梅花三弄》等名曲的起源,让读者在阅读中理解《乐书》的价值——这部两百卷的著作不仅是世界第一部音乐百科全书,比意大利廷克托里的《音乐术语详解》早400多年,更以“礼乐同辉”理念为中华音乐文化立规立矩。书中对陈旸演奏《汉宫秋月》《百鸟朝凤》的场景描写,更是将抽象的音乐转化为具象的文字,让读者仿佛能听见琴音婉转、箫声悠扬。
小说的深层价值,在于对中华礼乐文化精神的当代诠释。陈旸与兄长陈祥道分别编撰《乐书》《礼书》,践行“礼者天地之序,乐者天地之和”的圣人之道,体现宋代士大夫“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文化担当。作品通过陈旸在朝堂上力保王制雅乐的正统性、在民间普及音乐教化的情节,展现礼乐文化“厚人伦、移风俗”的核心价值——他认为音乐不应仅为“娱乐耳目”,更应“通阴阳、应物类、正人心”。这一理念对当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启示意义。书中多位音乐学家对《乐书》的评价,如“在乐律学、文献学、音乐史学上具有极高地位”,更从学术层面印证了陈旸的文化贡献,让“乐圣”的称号有据可依。
当然,作品并非完美无缺。部分历史人物如苏轼、章惇的出场稍显仓促,与陈旸的互动描写可再丰富;个别情节如陈旸“阴间遇阿秀”的传奇色彩略浓,与整体写实风格稍有脱节。但瑕不掩瑜,《乐圣陈旸》以文学手法复活了被忽视的音乐巨匠,以历史厚度丰富了传记小说的表达,更以文化自觉传承了中华礼乐精神。陈旸用一生诠释“择一事、终一生”的坚守,其编撰的《乐书》成为中华礼乐文化的“活标本”,而这部小说则让“乐圣”的精神穿越千年,激励当代人守护文化根脉、传承文明薪火。
在文化自信日益彰显的今天,《乐圣陈旸》的出版意义深远。它不仅让更多人知晓这位“福建籍世界音乐名人”的事迹,更让中华礼乐文化的精髓得以广泛传播。这部努力兼顾史书严谨、官场小说跌宕、爱情小说浪漫、传记小说真实、乡土小说亲切的作品,无疑值得每一位热爱历史、钟情文化、眷恋家园的读者细细品读。如今,闽清县已把“传承与弘扬乐圣文化”作为助力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抓手,这部闽清文化特色浓郁的小说可谓“生逢其时”,将在助力美丽乡村建设中熠熠生辉。(少木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