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旋律照三晋 烽火壮歌传精神——山西抗战音乐的历史荣光与时代传承
更新时间:2025-11-22 00:16 浏览量:1
《黄河回响》——纪念抗战胜利暨台湾光复80周年两岸音乐会在吉县黄河壶口瀑布激情奏响。临汾日报公众号
1931年,侵华日军的铁蹄踏破东北土地,中华民族自此步入长达14年的浴血奋战。在这场关乎民族存亡的殊死搏斗中,山西——这片承载着千年文明的黄土高原,不仅成为华北敌后抗战的战略要地,更以其扎根民间的音乐文化,谱写了一曲曲气壮山河的救亡之歌。当太行硝烟散尽,当吕梁号角远去,这些浸润着血与火的旋律,依然如不灭的火炬,照亮着后人对和平的珍视、对英雄的追思、对民族精神的传承。
山河为证:烽火催生的精神号角
山西东依太行天险,西临黄河屏障,吕梁、太岳山脉纵贯其间,自古便是“控带山河,踞天下之肩背”的兵家必争之地。1937年全民族抗战爆发后,这里迅速成为华北敌后抗战的核心区域——八路军三大主力师相继挺进山西,建立起晋察冀、晋绥、晋冀鲁豫等稳固的抗日根据地。太原会战中军民的浴血坚守、忻口战役里的惨烈冲锋、百团大战时的破袭惊雷,无数山西儿女用生命筑起抵御外侮的钢铁长城。特殊的战略地位,使山西既是军事交锋的前沿,更成为文化抗战的重要阵地。而这片土地深厚的音乐底蕴,为抗战宣传提供了天然优势。山西素有“民歌海洋”的美誉,黄河船工号子的雄浑、黄土山曲的质朴、晋剧梆子的激越、民间社火的欢腾,音乐早已融入民众的生活肌理,成为情感表达的天然载体。当战火吞噬家园,人民迫切需要凝聚人心的精神力量,山西音乐便以方言化唱词、朗朗上口的旋律,成为发动群众的最佳工具,既承载苦难倾诉,更传递救亡呐喊。
早在抗战爆发前,左翼文化运动已在山西播下革命种子。20世纪30年代,太原的进步青年以读书会、剧团为载体,秘密传播进步思想;抗战爆发后,在“文艺为抗战服务”的旗帜指引下,丁玲带领的西北战地服务团、延安鲁艺学院等文艺工作者纷纷奔赴山西,与本地民间艺人并肩创作。他们将亲身经历的战火洗礼融入音乐,让山西音乐完成了从“民间小调”到“战斗号角”的深刻蜕变,为抗战注入了强劲的精神动力。
太行放歌:党领导下的抗战强音
1937年八路军驻晋办事处成立后,抗日文艺宣传随即全面展开。1938年,“牺盟会”“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等进步组织山西各地组建文艺宣传队,以歌曲、戏剧、快板等形式深入乡村、军营。1937年9月,丁玲带领的西北战地服务团奔赴山西,《吕梁山大合唱》等作品随团员足迹传遍吕梁山野、太行深处;1940年,西北战地服务团仍以“流动的抗日课堂”持续开展宣传。这些音乐作品题材紧贴时代脉搏:既有《在太行山上》《游击队歌》等描绘军民奋勇抗敌的壮歌,也有《黄河大合唱》等唤醒民族精神的经典,让抗日歌声成为敌后战场的“无形纽带”。这些音乐作品题材紧贴时代脉搏:既有《在太行山上》《游击队歌》等描绘军民奋勇抗敌的壮歌,也有《黄河大合唱》这样唤醒民族精神的史诗;既有《二月里来》《军民大生产》反映根据地生产建设的民谣,也有《控诉鬼子兵》揭露暴行、《老乡上战场》号召参军的奋进之作,且均以“老百姓听得懂、记得住、唱得响”为创作准则。
形式上,传统音乐与革命主题实现完美融合:用祁太秧歌调填词的《抗日十劝》,以百姓熟悉的曲风传递救国道理;原本咏唱儿女情长的《绣荷包》,被填上“绣荷包绣八路,抗战真辛苦……”的新词,成为歌颂子弟兵的经典;1937年牺盟会创作的《武装保卫山西》,则以通俗歌曲形式传递战斗号召。其中多部作品成为传世经典,1937年底词作者桂涛声在太行山敌后根据地取材,于返程途中在香烟包装纸上写下《在太行山上》歌词,1938年6月回到汉口后交给冼星海谱曲,7月该曲在武汉一经推出,“红日照遍了东方,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的旋律,以山西民歌为基调,喊出“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的强音。
1937年底,贺绿汀在临汾八路军办事处目睹游击队员机敏善战,在老乡土炕上连夜谱写出《游击队歌》初稿,“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的唱词,以轻快节奏展现敌后军民的乐观智慧,该曲于1938年1月在八路军总部高级干部会议上正式首演。1938年10月,光未然带队东渡黄河时,被壶口瀑布的壮阔景象与船工号子震撼,萌生创作灵感;1939年1月底,他在山西汾西宣传抗日时坠马受伤,赴延安救治期间,在病床上五天口述完成《黄河大合唱》八段400行歌词。同年3月,冼星海在延安鲁艺的窑洞里连续创作六天六夜,谱曲时融入山西民歌《河边对口曲》元素,完成这部史诗之作,4月13日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首演,被周恩来盛赞为“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山西抗战音乐的价值远超艺术范畴,日军“囚笼政策”下,敌占区地下工作者教唱《义勇军进行曲》坚守希望,八路军将民歌改编为日语反战歌曲动摇敌军,百团大战中民兵高唱《八路军军歌》破袭铁轨,音乐成为实实在在的“战斗武器”。
薪火永续:红色基因的时代传承
抗战胜利后,山西音乐中的红色元素不断被挖掘重构。20世纪50年代,山西歌舞剧院整理改编《绣金匾》《解放区的天》等民歌推向全国;20世纪80年代,《人说山西好风光》将抗战旋律与改革精神结合再度走红;21世纪以来,“太行民歌艺术节”上,年轻人用说唱、摇滚翻唱《游击队歌》,让红色记忆焕发新生。2025年,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山西以音乐为媒开展纪念活动:武乡八路军总部旧址前,千人合唱《在太行山上》,歌声与80年前的呐喊遥相呼应;太原“烽火旋律”文献展上,油印歌谱、旧乐器等文物,见证着旋律中的不屈精神。
这些活动不仅是缅怀,更传递着铭记历史、致敬英雄的誓言。山西抗战音乐承载的团结伟力与牺牲精神,早已超越地域局限,成为世界反法西斯精神的组成部分。当《黄河大合唱》在联合国演出,当《在太行山上》响彻国际论坛,山西音乐已成为全人类反对战争、捍卫和平的精神纽带,向世界传递中华民族的抗争与担当。
回望历史,山西音乐在战火中淬炼出的,是“国家兴亡面前无旁观者”的家国情怀,是“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斗争精神,是“军民团结如一人”的共同体意识。这些精神,并未随硝烟散去,而是深深融入山西的山水人文——如今的太行山区,当年的抗日根据地已成为红色旅游圣地,群众在观看聆听《在太行山上》时,触摸到的不只是历史的回响,更是新时代“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奋斗力量;在山西高校,“抗战歌曲合唱团”用阿卡贝拉演绎《二月里来》,让“生产自救”的传统与“乡村振兴”的实践隔空对话;在国际舞台上,山西民乐家携古筝、二胡奏响《黄河大合唱》,向世界传递着“和平来之不易,吾辈当须珍惜”的中国声音。
音乐是时间的琥珀,封存着最炽热的情感;抗战是民族的烙印,刻写着最深刻的觉醒。山西音乐在抗战时期的实践,证明了艺术从来不是战争的旁观者——当旋律与信仰共振,当歌声与枪炮和鸣,音乐便成为照亮黑暗的火炬、凝聚人心的纽带。今天,我们传唱这些歌曲,是为了守护苦难中绽放的人性光芒;我们研究这段历史,是为了让“和平”二字,在每一个跳动的音符里,获得永不熄灭的生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