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惠敏说抗衰老:第二届“音乐与大脑”国际研讨会:探索AI时代音乐科技与抗衰老
更新时间:2025-11-23 09:21 浏览量:1
11 月 17 日,一场主题为“AI时代的音乐科技与健康”的跨学科盛宴——“音乐与大脑”国际研讨会在上音歌剧院举行。本次会议由上海音乐学院与天桥脑科学研究院(中国)(TCCI)联合主办,汇聚了音乐、人工智能、神经科学与医学领域的专家与艺术家,共同探讨当算法理解旋律、当声音触及大脑,AI如何重塑艺术的边界,并为人类身心健康谱写全新的乐章。本次研讨会由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工程系系主任于阳教授主持。
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冯磊致辞,他指出,上音通过增设音乐人工智能、音乐疗愈等前沿专业方向,构建起跨学科人才培养体系,让音乐这一跨越文化的通用语言,在科技赋能下成为连接大脑与健康的桥梁。
天桥脑科学研究院创始人雒芊芊指出,音乐不仅是艺术语言,更正成为重要的疗愈方式。在AI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音乐艺术、医疗、脑科学、人工智能专家的跨界合作,用音乐来造福患者,守护身心健康,前景广阔。
著名作曲家、指挥家,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谭盾以《听觉视野与声音科技》为题,以“左耳朵听西方,右耳朵听东方”的个人体验为引,阐述了其创作中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与碰撞。现场,他展示了使用到人工智能技术的项目成果之一:《声音河流》,通过全景声、虚拟现实等技术,将田野调查中采集的、濒临消失的“声音丝绸之路”上的乐器与故事,与交响乐团融合,创造出前所未有的听觉体验。
为了让与会者直观感受音乐与大脑的互动,会议设置了现场EEG(脑电)采集实验环节。五位志愿者在佩戴脑电设备后,分别聆听了同一首作品的录音版、现场人声版和AI改编版。大屏幕上实时滚动的脑电波形图与脑地形图,清晰展示了不同音乐形态如何激发大脑不同区域的活动,将“当声音触及大脑”这一主题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可见的数据波澜,成为连接艺术感性与科学理性的生动注脚。
主旨演讲环节,于阳教授介绍了上音在音乐科技领域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创新,涵盖课程建设、科研创新与校企合作等。在学科建设上,多学科协同发展,推动音乐科技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与科大讯飞等共建科技创新联合实验室;与华为、字节跳动、自由量级、Vivo和蔚来汽车等头部领先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共同推进音频技术开发、AI数据标注和智能座舱研发等校企联合项目,形成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互促共进的良好生态。
上海音乐学院人工智能音乐疗愈重点实验室主任刘灏教授分享了AI音乐疗愈的理论探索及创新实践,他介绍了团队在睡眠障碍、抑郁情绪、退行性病变等场景的应用研究,展示了“上海音乐学院人工智能音乐疗愈空间”“中国声音疗愈地图”等创新项目。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丁悦教授从神经科学视角解读计算音乐疗法。她的研究通过脑成像技术发现,有效的音乐治疗能增强治疗师与患者间的“神经同步”,共同聆听音乐则能激活大脑的社交相关脑区,增进群体的情感连接,为音乐疗愈的互动机制与社会性功能,提供坚实的科学证据。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肿瘤一科主任龚亚斌教授结合临床实践阐述了声音疗愈在肿瘤科的应用。他展示了音乐疗法在缓解癌症疼痛、改善睡眠方面的确切疗效,介绍了团队结合中医理论开发的“五行音乐”等创新方案。他强调,音乐疗愈已成为肿瘤综合治疗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产业界代表、自由量级 CTO 姜涛博士从技术实现的角度,阐述了基于大模型的 AI Agent 能够通过感知、决策与行动的闭环,与用户持续互动,根据其情绪与偏好,动态生成个性化疗愈音乐,让专业的音乐疗愈能以更便捷的方式触达每一个需要的人。
英国皇家音乐学院Aaron Williamon教授分享了《音乐、大脑与行为》的研究,从表演科学的视角,系统梳理了音乐对人类生理、情绪及社交行为的影响,探讨了“音乐共聆听”场景下的神经同步现象,为音乐的社会性功能提供科学解释。
会后,嘉宾和参会者们共同前往上海音乐学院人工智能音乐疗愈重点实验室研发的“人工智能音乐疗愈空间”参观。
会议期间,谭盾教授携众多艺术家在朱家角水乐堂上演“天顶上的一滴水”现场音乐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