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歌曲登顶,Billboard榜单遭抨击:如何评判好音乐?
更新时间:2025-11-23 17:16 浏览量:1
文 |南山
编辑 |浪人
Billboard乡村数字单曲销售榜的榜首位置,被一个“非人类”抢走了。
这个赢家叫BreakingRust,是个AI虚拟歌手,它的作品《WalkMyWalk》刚上线没几天,就把真人歌手EllaLangley的新歌挤到了第二。
我第一次在办公室放这首歌时,完全没听出是AI做的。
典型的美式乡村调调,吉他弹得有劲儿,鼓点踩得稳,萨克斯一出来,那股子沙哑的沧桑感就全有了。
歌词也对味儿,“你走你的路,我走我的路”,叛逆劲儿和乡村音乐的魂儿捏得死死的。
这个AI歌手的名字也挺有意思,Breaking是突破,Rust是铁锈,合起来像在说要打破陈旧的规则。
这个AI歌手的流量有点吓人。
Spotify上月度听众超200万,三周播放量破450万。
同期发新专辑的真人歌手ColbyAcuff,月度听众刚过100万。
一个连实体都没有的“歌手”,硬是把摸爬滚打多年的老炮儿比了下去。
美国乡村音乐媒体WhiskeyRiff直接怒了,写文章标题就开炮:“一首AI生成的乡村歌曲正在霸占Billboard榜单,这应该让我们所有人愤怒”。
本来想吐槽这AI是运气好,但后来发现,它的“硬实力”真不差。
这首歌从歌词到演唱,全是AI包办的,没有真人插手。
AI扒了海量乡村歌的歌词,摸透了这类歌曲的精髓,捏出个“牛仔裤沾泥却不服输”的硬汉形象。
里面那句“不为混圈子出卖灵魂”,听得人直竖大拇指,桀骜不驯的劲儿特别到位。
作曲更是没话说。
AI模拟乡村音乐的常见旋律,自己挑了吉他、鼓点这些乐器搭配。
业内做编曲的朋友说,不提前说这是AI作品,他光听旋律根本辨不出来。
最绝的是人声,深沉沙哑的质感,像极了唱了半辈子乡村歌的老歌手。
这声音不是模仿谁,是AI学了几千个真人歌手的声线,自己“造”出来的,独一份。
更有意思的是运营团队的操作。
他们给这个AI歌手做了个西部牛仔形象,我第一次看照片,差点当成贝克汉姆。
就靠这首歌和这张“脸”,这个十月中旬才上线的AI,Instagram粉丝很快破了三万,YouTube也有两万多人关注。
不得不说,这波“做戏做全套”,确实抓眼球。
不过也不是所有AI歌手都走“纯AI”路线。
7月刚出道的XaniaMonet就玩了新花样。
它背后有个叫Jones的真人诗人,负责写歌词,全是自己的真实经历,比如童年失去父亲的伤痛。
然后Jones把歌词放进SunoAI平台,让AI做旋律、唱出来。
就这么人机配合,四个月发了44首歌,月度听众超130万,还签了300万美元的合约。
这个模式其实更聪明。
人负责输出情感和故事,AI搞定技术活,各取所长。
Jones不用再愁自己不会编曲、唱功不行,AI帮它把短板补上了。
这哪是AI抢饭碗,明明是给创作者搭了个梯子。
AI歌手爆火后,圈子里的观点直接劈成了两半。
真人歌手那边委屈得很,“我们在舞台上练了十几年,凭什么被一个算法抢了冠军?”EllaLangley的团队更难受,本来稳拿的曝光和收入,就这么没了,换成谁都上火。
但听众不买账。
有网友在评论区直接说:“好听就行,管它是人唱的还是机器唱的。”
还有个调查挺有意思,97%的人没法区分AI音乐和真人音乐。
你看,听众根本不在乎创作者是谁,他们只在乎这首歌能不能打动自己。
这让我想起2023年摄影圈的事。
德国有个摄影师用AI做了幅叫《电工》的作品,拿了索尼世界摄影奖。
评委们直到作者自曝,都没发现这是AI做的。
当时摄影圈也吵翻了,说AI作品不该参赛。
现在音乐圈的戏码,简直是翻版。
其实大家吵的不是AI该不该做音乐,是规则的缺失。
Billboard没说AI作品能不能上榜,Spotify这些平台也不给AI歌曲标个注。
听众稀里糊涂听了,真人创作者连个公平竞争的环境都没有。
平台不是做不到标注,说白了是怕影响播放量和收入,把听众的知情权抛到了一边。
有人说该禁止AI做音乐,这显然不现实。
技术发展到这一步,挡是挡不住的。
更何况,AI已经开始改变创作模式了。
以后可能没人再纠结“这歌是不是人做的”,因为大部分作品都是人机协作的产物。
你用AI润色歌词,用AI做个旋律初稿,这些都算AI参与创作,根本分不清楚。
说到底,争论的核心该换个方向了。
评判一首歌好不好,到底看什么?是看创作者是人还是机器,还是看它好不好听、能不能打动人?我觉得答案很明显。
就像你吃一碗面,不会因为是机器和面就觉得难吃。
音乐也一样,能让你单曲循环的,就是好音乐。
专业人士可能会拿编曲、和声这些标准来挑刺,但普通听众在意的,从来都是能不能产生共鸣。
《WalkMyWalk》能登顶,说明它在听众这里过关了。
200万听众不是刷出来的,是真金白银的认可。
至于音乐圈的愤怒,其实该对准平台的规则漏洞,而不是AI本身。
要求平台给AI作品标上注,让听众知情,让真人创作者有公平的竞争环境,这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听众有了选择权,喜欢AI的继续听,支持真人的去买单,市场自然会给出答案。
对于创作者来说,与其骂AI,不如学Jones的思路,把AI当成工具。
你把自己最擅长的故事和情感做好,剩下的交给AI,创作效率只会更高。
未来的创作,拼的不是谁技术好,是谁的创意和情感更独特,这些东西,AI学不走。
BreakingRust的歌好不好听,你可以自己去搜来试试。
毕竟,音乐这东西,你的耳朵和感受,才是最靠谱的评委。
至于AI会不会取代真人歌手,我觉得不会。
就像计算器没取代数学家,AI最终也会成为创作者的帮手,而不是对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