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世界里的生命交响
更新时间:2025-11-24 08:04 浏览量:1
“无声合唱团”在演出中。受访者供图
不久前,第七届星空艺术节开幕演出《共同的善》在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拉开帷幕。舞台上,15个身着白衣的少年静静伫立——他们是“无声合唱团”的孩子们。当音乐响起,歌声自信而欢快,仿佛从四面八方汇聚的溪流,高高低低,次第响起,渐渐汇成磅礴的声浪。一位到现场聆听的6岁小听众,眼中瞬间噙满了泪水。
“无声合唱团”由艺术家李博与音乐人张咏在广西百色市凌云县特殊教育学校创立。这些孩子从出生就活在寂静中,“发出声音”对他们而言,是一场需要克服万难的跋涉。
这场60分钟的演出中,孩子们不仅演绎了传承泉州南音和壮族铜鼓的非遗音乐,更融入了自发创作的Rap(说唱乐)和诗歌“唱念”。演出结束时,全场观众不约而同地用手语打出“你真棒”的手势,以无声的掌声回应着这场动人的表演。
合唱团的缘起,要回溯到2013年广西凌云县的一次采风。“在街头,我偶然听到一位聋哑人喊出一声‘啊’。那声呼喊仿佛冲破了身体的束缚,把她多年未说的话全都倾泻而出。”这声呐喊成了创作的种子——李博和张咏决定录制听障人群的声音,进行艺术创作。
但是,让听障孩子开口发声绝非易事。在广西凌云县特殊教育学校,孩子们好像总是躲着他们,更不愿对视交流。4个月的坚持,换来的仍是沉默。就在他们准备放弃离开的那个下午,5岁女孩杨微微从楼道逆光跑来,拉住两人的手,发出了一声响亮的“啊”。
“那个声音,是我们听过最美妙的声音。它像一道光,让我沐浴其中。”李博回忆道。
这声“啊”挽留了两位艺术家。通过自由报名,合唱团最初的14名成员集结完毕。
“我们通过一遍遍的练习和纠音,不断地寻找让孩子发声的最佳方法,没人告诉我们到底该怎样做。”李博说,“我发出声音让孩子摸着我的嗓子,他们知道那种感觉,这种振动能使他们产生反应,让他们去模仿去感受。”
对于听障孩子来说,他们能感受振动,但要想唱出音符,只能通过不断的肌肉记忆练习。
张咏让孩子们把校音器放在嘴边,时刻看着自己的发音是否在规定的音符上,并根据校音器的指示随时调整。肌肉记忆训练对于孩子们来说是没有任何自身反馈的,甚至是枯燥的,中途有孩子退出了。
张咏说:“孩子们发出声音和对待声音,是在时间流动中,通过空气的振动与自己身体的对话。”张咏为孩子们写了一首练习曲,这后来成为他们唱的第一首歌——《希望》。
合唱团要有个名字,“突然,‘无声合唱团’几个字蹦到了我脑子里。”李博说。
一转眼,过去了4年。2017年5月21日,无声合唱团在凌云县礼堂第一次登台演出。那天,孩子们都特别紧张。演出只有一分钟,张咏伴奏,李博指挥,9个孩子一起在舞台灯光下,发出了那个美妙的音符“啊”。那天的观众,有人摇头不解,也有人默默流泪。
接下来,更多的演出开始了。2018年8月4日,无声合唱团登上了北京音乐厅的舞台,演唱原创作品《无声三部曲》。音乐厅里,到处是不同音高的“啊”,洪亮、澎湃,此起彼伏,组成音符和乐章,台下的观众都纷纷伸出大拇指,很多人泪流满面。
紧接着,就是3年疫情,一切排练和演出都中断了。合唱团中有个女孩在家人的安排下结了婚。合唱团中的一些成员升入了桂林聋哑学校读书,李博和张咏辗转把无声合唱团的排练基地设立在了桂林市聋哑学校。“在哪里排练都一样,重要的是和孩子们一起坚守。”李博说。
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的演出当天,著名歌手龚琳娜登上舞台与“无声合唱团”进行了即兴互动。龚琳娜说:“孩子们的歌声是无声世界里的生命交响。”离开北京的时候,孩子们都哭了。
李博说,这次演出都是靠一些公益机构和爱心人士的资助,才得以成行,“这么多年,我们最大的动力是开心,孩子们开心最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