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中山音乐堂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大规模研究揭示每天听音乐,痴呆风险下降39%

更新时间:2025-11-19 04:35  浏览量:1

莫纳什大学研究团队通过分析超过10,800名70岁以上老年人的纵向数据发现,规律性听音乐与痴呆症风险显著降低之间存在强关联。在这项发表于《国际老年精神病学杂志》的研究中,那些报告"总是"听音乐的参与者,与从不或很少听音乐的同龄人相比,痴呆症发病风险降低了39%,认知障碍风险降低了17%。这一发现为寻求低成本、非侵入性认知保护策略的老年医学领域提供了重要线索,同时也引发了关于音乐如何影响大脑衰老过程的更深层次科学探讨。

该研究由莫纳什大学荣誉学生艾玛·贾法和乔安妮·瑞安教授领导,数据来源于两项大型前瞻性研究:阿司匹林老年人事件减少研究及其子研究——老年人纵向研究。这两项研究追踪了澳大利亚和美国数千名初始健康状况良好的老年人,收集了关于他们生活方式、健康状况和认知功能的详细信息。参与者在研究入组时接受基线评估,随后定期接受认知测试和健康检查,平均随访时间超过五年。

在基线调查中,研究人员询问参与者关于音乐活动的频率,包括听音乐和演奏乐器的习惯。听音乐的频率被分为几个类别:从不或极少、偶尔、经常和总是。演奏乐器则被记录为是否有此习惯。认知功能通过多个标准化工具评估,包括整体认知筛查、情景记忆测试和执行功能评估。痴呆症诊断则依据国际公认的诊断标准,由临床专家根据认知测试结果、医疗记录和必要时的脑部影像学检查综合判定。

音乐参与的剂量效应现象

数据分析揭示了音乐参与频率与认知结果之间清晰的剂量-反应关系。那些报告"总是"听音乐的参与者展现出最显著的认知优势,不仅痴呆风险降低39%,其认知障碍发生率也降低了17%。这些个体在基线和随访期间的认知测试中得分更高,特别是在情景记忆领域——这是日常生活中回忆个人经历和事件所依赖的认知功能,也是阿尔茨海默病等最常见痴呆类型中最早受损的认知域之一。

对于那些既听音乐又演奏乐器的参与者,认知保护效应更加明显。这一群体的痴呆风险降低了33%,认知障碍风险降低了22%。这种累加效应暗示,主动和被动的音乐参与可能通过不同的神经机制发挥作用。听音乐主要涉及听觉处理、情感反应和记忆唤起,而演奏乐器则额外需要精细运动控制、视觉-运动协调、注意力分配和程序性学习——所有这些都对大脑提出复杂的认知要求。

贾法指出,研究结果"表明音乐活动可能是维持老年人认知健康的一种可行策略,尽管因果关系尚无法确定"。这一谨慎的表述反映了观察性流行病学研究固有的局限性。虽然研究发现了强有力的统计关联,但无法绝对排除反向因果或混杂因素的可能。例如,认知功能已经开始下降的个体可能减少音乐参与,或者热衷音乐的人可能在其他生活方式方面也更健康——比如更高的教育水平、更活跃的社交生活或更好的心血管健康。

研究人员发现,经常听音乐的老年人,痴呆和认知障碍的发生率显著下降。图片来源:Shutterstock

研究团队通过统计方法控制了多个已知的混杂因素,包括年龄、性别、教育水平、社会经济状况、身体活动水平、社交参与度以及多种健康指标如高血压、糖尿病和抑郁症状。即使在这些调整后,音乐参与与认知保护之间的关联依然稳健。然而,完全确立因果关系需要随机对照试验——将参与者随机分配到音乐干预组或对照组,并追踪长期认知结果。这类试验在老年人群中实施面临实际挑战,包括长期依从性、伦理考虑和需要大样本量以检测痴呆这种相对少见结果的统计问题。

神经科学视角下的音乐效应

虽然本研究主要关注流行病学关联,但其他神经科学研究为音乐如何影响大脑提供了机制洞察。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研究显示,音乐处理激活广泛分布的大脑网络,包括听觉皮层、前额叶、颞叶、运动区域、情感中枢如杏仁核和伏隔核,以及参与记忆的海马体。这种全脑性的激活模式可能解释音乐为何能产生广泛的认知效益。

长期音乐训练与大脑结构改变有关。音乐家的研究发现,其胼胝体——连接左右半球的主要纤维束——更厚,灰质体积在运动、听觉和视觉空间区域更大。更重要的是,这些结构差异与功能改善相关:音乐家往往在执行功能、工作记忆和注意力任务上表现更好。虽然这些研究主要涉及从儿童或青少年开始的密集训练,但越来越多证据表明大脑在整个生命周期都保持可塑性——即使在老年期开始音乐训练也能产生神经结构和功能变化。

音乐可能通过多个途径支持认知韧性。首先是认知储备假说:丰富的认知刺激帮助大脑建立更强大的神经网络和更多的突触连接,使其能够更好地承受与年龄或疾病相关的病理损伤。当阿尔茨海默病相关的淀粉样蛋白和tau蛋白沉积开始在大脑中积累时,拥有更大认知储备的个体可以通过替代神经通路和补偿机制维持功能,从而延迟症状的出现。

其次是神经保护机制。音乐参与可能促进神经营养因子的释放——这些是支持神经元存活和生长的蛋白质。音乐还影响神经递质系统,包括多巴胺、血清素和皮质醇,这些化学信使在情绪调节、压力反应和认知功能中发挥关键作用。慢性压力是认知衰退的已知风险因素,而音乐的情绪益处——许多人报告听音乐能带来放松和愉悦——可能间接保护认知健康。

第三是社交和生活方式机制。音乐往往是社交活动的一部分——与他人一起听音乐会、参加合唱团或器乐团体、在家庭聚会中分享音乐。社交参与本身是认知健康的强预测因子,社交孤立则是痴呆的已知风险因素。音乐活动还可能与其他健康行为相关,形成积极的生活方式集群。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公共卫生意义

瑞安教授强调了这项研究的时代背景:"目前痴呆尚无治愈方法,识别预防或延缓疾病发生的策略至关重要。"全球痴呆症患者人数目前估计超过5500万,预计到2050年将增加到1.5亿以上,主要由于人口老龄化。痴呆症不仅给患者本人带来巨大痛苦,也给家庭照护者和医疗系统造成沉重负担。单个痴呆症患者的终生照护成本可达数十万美元,全球痴呆症相关支出每年超过一万亿美元。

尽管数十年的研究努力和数十亿美元的投资,针对阿尔茨海默病和其他痴呆类型的疾病修饰治疗仍然有限。近年批准的几种针对淀粉样蛋白的单克隆抗体药物在临床试验中仅显示出微小的认知益处,且伴随严重副作用风险和高昂成本。这一现实促使医学界越来越关注预防策略——在疾病发生之前识别和修改风险因素。

柳叶刀委员会关于痴呆预防的报告识别了12个可修改的风险因素,如果在整个生命周期得到解决,理论上可以预防或延缓约40%的痴呆病例。这些因素包括早期生活的教育不足、中年的听力损失和高血压、晚年的吸烟、抑郁、社交孤立、身体不活跃和糖尿病等。音乐参与可能通过影响其中几个途径——增强认知储备、促进社交联系、改善情绪、提供心理刺激——发挥预防作用。

瑞安补充道:"证据表明,大脑衰老不仅仅取决于年龄和遗传,还可能受到个人环境和生活方式选择的影响。我们的研究表明,基于生活方式的干预措施,如聆听和/或播放音乐,可以促进认知健康。"这一观点与精准公共卫生的理念一致——为个体提供多样化的、可根据个人偏好和生活情境定制的健康促进选项。

音乐作为预防策略具有多个优势。首先是可及性:听音乐不需要特殊设备或场地,成本极低,在数字时代更是随时随地可得。其次是安全性:与药物干预不同,音乐参与几乎没有副作用风险。第三是愉悦性:音乐为许多人带来内在享受,这使得长期坚持成为自然而然的行为,而非需要意志力维持的医疗干预。最后是多功能性:音乐同时提供认知刺激、情感满足、社交机会和潜在的身体活动,形成综合效益。

然而,将这些发现转化为实践建议还需要进一步研究。理想的音乐"剂量"是什么——每天多长时间,什么类型的音乐?是否存在特别有益的音乐参与形式——例如主动演奏是否优于被动聆听,群体音乐活动是否优于独自参与?音乐干预的时间窗口如何——在人生早期还是中年开始是否更有效?这些问题的答案将帮助设计更有针对性的音乐基础认知健康促进计划。

一些医疗机构已开始将音乐纳入痴呆症护理。音乐疗法被用于改善痴呆症患者的情绪、减少行为和心理症状、维持身份认同感。著名的纪录片《音乐永不停止》展示了即使晚期痴呆症患者在听到熟悉音乐时也能表现出惊人的情感和记忆反应。但本研究关注的是预防而非治疗——在认知功能仍然健康时通过音乐参与建立认知储备和神经保护。

这项涉及超过万名参与者的大规模研究为音乐与认知健康的关系提供了迄今最有力的流行病学证据之一。虽然因果关系的最终确立还需要随机对照试验,但现有证据已足够强大,支持将音乐参与作为健康老龄化策略的一部分。对于那些热爱音乐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好消息:他们的爱好可能不仅丰富了生活,还在悄悄保护着他们的认知未来。

场馆介绍
中山公园音乐堂座落在松柏森森,亭古廊长的皇家古典园林――中山公园内,它东眺天安门,西毗中南海,南望天安门广场,优越的地理位置与独特的人文环境更映衬了神圣音乐殿堂无尽的魅力。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东城区中华路4号
乘1、4、5、10、22、37、52、726、728、802路等天安门西站下车或地铁1号线
中山音乐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