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同行|527所学校,43万名师生,他们用音乐让世界听见大山的心跳
更新时间:2025-11-24 11:18 浏览量:2
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重要工作领域之一是支持公益行业发展,助力社会组织伙伴培育“专而精”的优质公益项目,高质量服务乡村振兴。
2019年,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与贵州省为爱黔行公益服务中心开展合作,通过项目资金资助、公开募捐支持以及机构发展支持等,助力为爱黔行打造大山里的音乐课公益品牌项目,高质量服务乡村学校音乐教育。
缺失的音乐教育
贵州省为爱黔行公益服务中心秘书长詹瑶第一次听见诗诗(化名)的鼓声时,女孩正站在贵州大方县绿塘乡小学那间音乐教室中央。
阳光斜斜地穿过窗棂,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诗诗握着鼓槌,手腕还有些颤抖,但眼神里却有一种隐藏不住的光芒。
“詹老师,你知道吗?”诗诗扬起下巴,声音里带着压抑不住的骄傲,“我上周去县城表姐家,她妈妈花了几千块给她报班学架子鼓,但我的架子鼓打得比她还好!”
那一刻,詹瑶的眼眶热了。她想起几年前曾经走访过的那些乡村学校:孩子们唱歌时唯一的伴奏是老师拍着的手掌。有的学校连一台电子琴都没有,音乐课本上的音符对孩子们来说,只是些奇怪的黑点。
地理的偏远、经济的困顿,像一道无形的墙,把乡村孩子与音乐世界隔开。
用音乐陪伴乡村儿童快乐成长
2019年,“大山里的音乐课堂”公益项目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当时,詹瑶和团队立下了一个朴素的愿望:以音乐陪伴乡村儿童快乐成长,让每个孩子都拥有公平接受音乐教育的权利。
“我们不想做一次性捐赠。”詹瑶说。项目团队设计了环环相扣的计划:捐建音乐教室只是起点,后续的督导、教师培训、音乐展演才是关键。
他们给乡镇中心小学、村级小学、易地搬迁安置点小学捐建一间间音乐教室,并根据音乐老师的特长配备相应的音乐设备——有的学校有了架子鼓,有的学校有了电子琴,还有的教室飘荡着古筝的悠扬。
从此,鼓、吉他、电子琴的声音在校园里流动,民族乐和摇滚乐在孩子们的手里碰撞出新的火花。
在詹瑶看来,音乐课堂绝不仅仅是局限于单一的学科教学,它更深远的意义在于音乐课堂作为美育教育的重要载体,让乡村儿童被鼓励走出校园和社会进行互动与表达。
当教室里的歌声,传到春晚的舞台
四川大凉山的妞妞合唱团,就是这样被世界听见的。
2018年儿童节前夕,彝族老师吉布小龙在仅有的一间排练室里教孩子们唱《下雨了》。排练室里没有镜子,他随手录下一条视频发到短视频平台,“想让孩子们看看自己的表情。”
这个简单的念头,竟让6000多个点赞如雪花般飞来。网友们说:“每个孩子的眼里都有光”“听得快哭了”。
那些父母在外打工的彝族妞妞们,平时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孤僻寡言,却在歌声里找到了最快乐的时刻。
三年间,“大山里的音乐课堂”项目组多次实地探访,捐赠物资,链接资源。
“玉盘玉盘,那孩子正抬头凝望;请仙鹤来访,直驾九天上......”2025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妞妞合唱团的孩子们用清澈灵动的歌声,唱出中华民族从古至今对月亮和宇宙的无限探索。
那清澈如山泉的声音,让全国观众看到了乡村美育最动人的模样——原来自信与才华,从不因地域而设限。
21天的“奇迹乐队”
在贵州毕节大方县绿塘乡,李华东老师带领他的“21天乐队”创造了奇迹。
当“大山里的音乐课堂”项目捐赠的电钢琴、手鼓、软皮架子鼓到位时,这群孩子连乐器该怎么拿都不知道。李华东是语文老师,却凭着对音乐的热爱,在课余时间和周末带着孩子们扎进了音符的世界。
从最基础的识谱到《追梦赤子心》的激昂,从参差不齐的节奏到整齐有力的合奏,他们只用了21天。
“起初孩子们很生疏,但他们眼里的光藏不住。”李华东说。校长祝静全力支持,把一间旧教室改造成音乐舞蹈融合空间。
每天傍晚,校园里都会传来断断续续的琴声和鼓点。当《童年》的旋律第一次完整流淌出来时,连山风仿佛都温柔了下来。
2024年8月,“大山里的音乐课堂”项目举办音乐会时,特意将这支乐队带出深山。当孩子们站在更大的舞台上,指尖流淌出的不再只是音符,而是关于“我的未来不是梦”的宣言。
原来,音乐的力量,不止于教室,更能带领乡村的孩子通往广阔的世界。
让音乐在乡村“薪火相传”
在湖南省平江县,乡村教师李海的故事更像个传奇。
1992年师范毕业后,他教过英语、历史,却始终没丢下音乐。2020年,为解决孩子沉迷手机的问题,他在诗圣杜甫墓旁的小学成立了“薪火乐队”——既继承诗圣忧国忧民的思想,也延续家族四代的教育梦想。
没有场地,就在操场、食堂训练;缺乐理,就靠自学。他每天用1.5到2小时批改学生练习视频,周末和暑假全情投入。
2022年,4个孩子登上央视《为爱而歌》,与“玖月奇迹”王小玮同台时,李海明白:“我们来央视,不是展示水平有多高,而是告诉世界——乡村孩子的梦想,也值得被看见。”
2023年,在李海的带动和影响下,“大山里的音乐课堂”项目在平江县10所乡村学校落地,直接受惠学生近万人。
“别小看乡村孩子的学习力与创造力。”年过五十的李海坚信,这束音乐“薪火”,能照亮更多童年。
让世界听见大山的心跳
截至2025年11月,大山里的音乐课堂”项目惠及贵州、河南、湖南、陕西、四川、云南、西藏等7个省(自治区),在527所乡村学校落地音乐教室,43万名师生受益。
项目逐步构建起独特的“六位一体”模式:捐建音乐教室+开发音乐课程+教师赋能培训+音乐社团活动+音乐嘉年华&音乐会+县域行动网络,致力于打造可持续的县域音乐教育生态。
这背后,离不开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作为公开募捐支持单位的重要推动,不仅帮助筹集了众多善款,更让大山里孩子的才华被看见。每一次转发、每一笔捐赠,都在为乡村音乐教育生态添砖加瓦。
詹瑶说:“我相信音乐自有力量,它能让乡村的孩子们在成长中发觉快乐、感知快乐,充满对未知世界的向往和探索。我希望在孩子们心底种下一颗音乐的种子,静待花开。”
如今,在贵州的群山褶皱里,在湖南的稻田深处,在四川大凉山的云雾中,总有一间教室飘荡出动人的旋律——那是手鼓的节奏、电子琴的旋律、吉他的和弦,甚至是侗琵琶与摇滚碰撞出的火花。
当鼓点响起,当弦乐流淌,那些被地理与经济困住的童年,终能听见了梦想花开的声音。
文中图片均来自“大山里的音乐课堂”项目,已获得授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