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缘计划2》:好歌,依旧是音综破局的最优解
更新时间:2025-11-24 18:41 浏览量:2
关于音综的讨论这几年一直没有停过。
曾经的音综从来都是热门赛道,围绕音综的模式创新也在一次次升级,从《偶像练习生》《创造营》的选秀音综,到《中国新说唱》《乐队的夏天》的垂类音综,音综是音乐行业重中之重的输血来源。
但随着市场上的潜力赛道被挖掘殆尽,新人日益饱和,音综也明显出现了疲软现象。
在这样的困境中,《天赐的声音》(后简称《天赐》)瞄准了“热歌”赛道。艺人攒局唱热歌,充分利用实力歌手和金曲的双重流量与反差,成功破局。
但这样的打法,却开始被大量音综批量复制。
冷眼从不否认唱热歌本身,也很欣赏《天赐》的突围之法,但当大量节目将唱热歌当做一场投机,渴望通过一首爆款带火整季节目,甚至有诸多节目陷入了对爆款的重度依赖,不仅节目质量没提升,还导致了整个行业版权费水涨船高时,音综又不可避免地进入了死胡同。
面对这样的恶性循环,在冷眼看来,近两年只有一档节目找到了解法:《音乐缘计划》。
去年,冷眼就毫不掩饰对节目的喜爱,从内容和模式上夸赞了节目的创意。(《音乐缘计划》:今年最令人眼前一亮的原创音综)
今年,冷眼更是邀请了总导演姜方明做客,除了节目内容外,冷眼更想和姜导一起聊聊行业发生了什么,观众与行业对内容的需求又变成了什么。
音乐市场也需要《非诚勿扰》
“市场上不缺优质新人,缺的是优质新歌。”这是谈话刚开始,姜导就和冷眼达成一致的看法。
以往的选秀音综、垂类音综能火,是因为市场上缺新血液、新面孔,但当短期内大量新人通过选秀、竞演从音综走出,市场在优质作品上反倒出现了供给不足。
从音综中出来的新人,大多后续发展乏力,缺乏明显的音乐标识和可持续的作品支撑。
而与此同时,短视频平台又在日益取代音综成为热歌发酵的新土壤,可基于短视频的风格和用户喜好,一波又一波的热歌通常是迅速火爆又迅速熄灭,洗脑旋律是流量的标配,真正能打动人心、经得起时间考验的音乐作品,并没有多少。
但市场上真的没有“优质新歌”了吗?
姜导并不认可这样的说法,在他看来,只是大量歌手没有途径找到优质的新歌,而相应地,新歌更难走到台前,主动找寻优质歌手。
歌手基本上会依赖于公司或自己去“收Demo”,这种方式虽为行业惯例,但实际效率较低。
且对于成熟歌手来讲,其Demo风格极易受限。而新锐歌手,例如黄子弘凡就在节目录制中坦言,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真的很难在短时间内接触到这么多的好歌。
而更实际且残酷的问题是,大多数能写出好歌的新锐音乐制作人日常生活中更接触不到这些实力派歌手。
困境就这样产生了,歌手找不到好歌,好歌找不到合适的歌手。
能不能把这双方的需求匹配上?
“缘”出现了。
姜导开玩笑地告诉冷眼,一开始的节目策划灵感其实来源于江苏卫视最传统的IP《非诚勿扰》,想打造一个歌手与歌曲的“相亲”现场。
但玩笑之外,《非诚勿扰》的模式其实正揭露了一个关键点,即音乐市场也存在着需求匹配。
当下音乐市场,需要一个歌手和音乐制作人的对接平台。
在这样的洞察下,《音乐缘计划》应运而生了。
姜导告诉冷眼,做第一季节目的时候,是节目组自己去找音乐制作人要歌曲,除了一些新锐制作人,还找了像方文山、黄国伦、许环良、小柯这样的大咖,确保歌曲的质量足够好。
因为歌曲足够好,才会让歌手有选择的动力。
模式设计上,节目也充分围绕着“需求匹配”的强目标执行,节目组在邀约机制之外还设置了爆灯机制,既能通过歌手与音乐制作人的双向奔赴达成合作,也能通过爆灯带来新的合作惊喜。
而为了能够让歌手的气质与音乐人作品深度匹配,《音乐缘计划》对歌曲的打磨周期也出乎了冷眼的意料。
姜导告诉冷眼,《音乐缘计划》第二季在录制真人秀选歌和舞台表演之间,最少隔了15天,最多30天。
这在行业内是个不可想象的数字。
但姜导却坚持补充道,对于一档推原创新歌的节目来说,留足时间去做音乐上的准备是绝对必要的。
甚至对于歌手而言,这么长的时间都不够用。姜导向冷眼透露,历届参加节目的歌手们都很卷,每首歌都要去录音室试唱、练习,甚至按照不同歌曲的风格,邀请圈内合适的音乐制作人帮自己做改编。
新一季第三期的《造物》舞台,就是周深找到常石磊给自己做音乐改编,而让节目组捏了一把汗的是,为了实现最佳效果,这首歌一直在翻来覆去地改,直到录制当天才给到改编最终版。
但从节目最终播出的效果来看,如此用心的打磨是绝对值得的。
新一季的《自诩周全》《造物》《柯南》《象人》舞台都在社交媒体上掀起了极高话题度;
薛之谦的《顽疾》在网易云音乐、QQ音乐、汽水音乐的收藏均破十万;
作为跨界歌手的魏翔,一首《时差》直接砍下了百万赞的爆款数据,打响了《音乐缘计划2》的开门红,而后薛之谦的《平庸》、魏翔的《跑调》也都已跑出百万赞的实打实的爆款;
近几年,音综的原创舞台能引发如此大规模的传播与讨论,确实只能在《音乐缘计划》里才能看到。
需求成立,音综与行业的良性循环
除了对原创歌曲的扶持和打磨,冷眼更想聊的是《音乐缘计划》模式更有长期价值的一点,即,在打通了需求链后,形成了多方共赢的良性循环。
对于歌手而言,通过节目可以快速接触到优质歌曲和优秀音乐制作人,充实自己的音乐曲库。
薛之谦去年的专辑《守村人》就收录了节目第一季中的歌曲《租购》、《在那天回不去的路上》;周深的新EP《小深情》中,也有和节目第一季音乐制作人杨默依、小麻合作的歌曲。
这些实打实的作品,让歌手参加节目的动力更足,和节目的关系更加紧密。
对于音乐人而言,节目毋庸置疑地为其带来了更多机会。
姜导向冷眼讲述了他印象很深刻的一位音乐制作人毛然鹤,“他说他这辈子没坐过飞机,天天就是在家里闷头写歌,虽然也把自己的歌发到网上卖,但从来没有一个足够好的歌手唱过自己的歌。”
但通过《音乐缘计划2》,毛然鹤的《晚风请你告诉她》与周深匹配上了。童声合唱加上周深的空灵嗓音,极其准确而动人地表达出了毛然鹤倾注在这首歌上的细腻情感,也是让冷眼印象极为深刻的一场表演。
名不见经传的音乐创作者通过节目有了更多被看见的机会,而专业的音乐制作人也有了更多、更快的商业合作,哪怕是方文山都惊讶地告诉姜导“自己的歌从来没有这么快地被卖掉。”
坚实的双向需求成立,良性循环开始诞生。
姜导告诉冷眼,比起第一季节目组各方搜寻,整理出的2000首,第二季节目直接收到了近万首歌曲投稿,而歌手们也主动参与到了筛选歌曲的过程中,让歌曲的选择更有效率。
也正是因为节目中的歌曲和歌手们有更深的需求捆绑,录制节目的过程中,歌手们的参与度与积极程度甚至超出了节目组的预设。
姜导就向冷眼透露,喻言抢到《连锁反应》后每天去上声乐课;
刘宇宁在十一假期期间还带着乐队在录音室加班磨歌排舞蹈;
张靓颖、黄子弘凡甚至到了北京连家都没回先去录音棚试歌;
哪怕技术流如薛之谦、周深,也会在半夜练习的时候发微信给导演吐苦水“太难了”,但遇到喜欢的歌曲还是会去抢。
冷眼试图追问,谁是最努力的歌手。
姜导告诉冷眼,真的比不出来,每一位歌手都付出了百分百的投入与心血。
而在更实际的层面,音综和音乐平台也实现了双赢。
原创音乐让节目规避了高额的版权费用,可以将更多的资源倾斜在舞台表演的打磨和后续的歌曲宣推上。
正如姜导所言,“在节目整体制作成本降低的情况下,音乐版权费用成本却逐年上升,增加的版权费用势必会影响节目质量,做《音乐缘计划》也是出于这样一种考虑,原创音乐的版权至少可以和音乐制作人去聊,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版权成本,能把更多的钱放在可以看见的东西上。”
平台端也得偿所愿,收到更多的好歌。
《音乐缘计划》第一季的数据就足以证明:几乎所有歌曲在QQ音乐平台的收藏量破万,而薛之谦的《租购》更是在QQ音乐和酷狗音乐的收藏量均破百万。
冷眼也和很多音综制作人一起聊过音综版权的问题,对于音乐平台而言,它们既需要音源的商业转化,更需要歌曲的长尾价值。
通过音综翻唱带来的老歌再火是一个途径,但音乐平台更想看见的是“焕新”,《音乐缘计划》就恰好做到了这一点。
在冷眼看来,音综都说原创难,是因为一直在想着利用原创作品做大爆款,却没有真正建立培育优质原创作品的机制。原创和爆款之间从没有遥不可及的鸿沟。
传统的音综更多是在行业下游扮演“裁判”或“秀场”的角色,它们制造话题,试图找到下一个“单依纯”,带着音综一飞冲天,幻想天上掉馅饼的美事,抖热神曲更是拉高了这种投机心理,追逐爆款远比生产爆款简单得多。
但音综很少在系统性地解决“创造性匹配”的问题。
究其根本,《音乐缘计划》最打动冷眼的一点就是,节目让音综从行业下游到行业上游,解决行业真实的“供需错配”问题,实现多方共赢,这是一种“尊重行业规律”的成功。
正如姜导所说,“音综各种各样的模式都做过了,能让大家耳目一新的东西很难。让音综回归本质,让更多的音乐人和歌手被看到听到,总是不会错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