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中山音乐堂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电子音乐在华语市场中还有未来吗?

更新时间:2025-11-24 20:11  浏览量:3

新音乐产业观察原创文章,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作者丨朱力克

“电子音乐在华语市场中还有未来吗?”对于这个问题,市场里充斥着越来越多消极的答案,在夜生活场所减少、线下活动锐减以及K-Pop和Hip-Hop的强势席卷市场的当下,大家听到了越来越多人断言“做电音已经没有未来”的声音。

围绕着这个近几年困扰行业的问题,在今年阿姆斯特丹ADE(Amsterdam Dance Event)全球电子音乐行业峰会上,来自世界各地的重要从业者给出的答案却更加立体:答案不再是简单的“是”或“否”,电子音乐的未来正在经历“进化—解构—深度本地化”的周期,并非“消退”,而是以一种全新的形式回归。

业内人士们的观察、案例解析与经验总结共同指向一个结论:华语市场的电子音乐未来,正从广泛的大众流行,转向更深层次、更真挚的社群连接与文化融合。

必要的进化周期

阿姆斯特丹举办的电音周ADE(Amsterdam Dance Event)是全球最大、最重要的电子音乐行业峰会及盛会,活动集会议、展览与音乐节于一体,被视为全球舞曲生态的风向标。2025年的ADE,于10月22日到26日举办,吸引了超过60万人参加,创下活动创办有史以来的新纪录。

今年,由Lenz Asia主办的专题研讨会《开采下一个拍子:亚洲舞曲的蓝图》(Mining the Next Beat: The Blueprint of Dance Music in Asia)成为亚洲相关议题中最受瞩目的活动。

Lenz Asia是一家领先的音乐数字营销与艺人顾问机构,深耕亚洲电子音乐领域已逾十年。公司以数据驱动的战略思维与真实有效的艺人发展模式著称,提供涵盖全方位的360°综合服务,协助艺人与唱片厂牌在复杂多变的亚洲市场中精准定位与持续成长。

作为连接东西方音乐文化的桥梁,Lenz以其对东方文化细微差异的深刻理解,为西方艺人量身打造数字营销、流媒体推广及活动策划方案,帮助他们建立真实的粉丝群体,并在亚洲音乐版图中打造持久而有影响力的职业生涯。

本次论坛邀请来多位业内人士、专家、音乐公司和媒体代表来共同讨论电子音乐在华语市场乃至亚洲市场的未来发展。参与嘉宾包括:

荷兰知名DJ及制作人组合VicetoneAlan Walker全球经纪代表, 来自Kreatell的首席商务官Sophia YaoArmada Music的国际发行代表Daniel BouwhuisDavid Lewis Productions的亚洲区代理负责人Johannes RosenthalIsmaya Group(DWP)的艺人采购主管Ayudita Hariadi

来宾们各自从不同视角深度挖掘并探讨分享了他们的实践经验与发展策略。此外,来自中国驻荷兰大使馆、环球音乐(德国)、网易云音乐、DJ MAG、MonsterCat、Heldeep Records、Asia Starlight等音乐机构的代表亦以嘉宾身份受邀出席,共同参与讨论。

环球音乐(德国)发布的数据显示,亚洲电子音乐近年来保持稳步增长,已成全球第五大市场。尽管存在壁垒,国际市场仍普遍看好其发展前景。只是,在以英文为主导的全球音乐环境中,亚洲电子音乐的发展路径与话语权仍需进一步拓展。

曾随着EDM大潮席卷亚洲的电子音乐如今呈现回归“地下”的趋势,参与研讨会的业内人士们认为,这并非衰落,而是一个必要的进化周期。电子音乐正在完成一轮“从主流到深度文化场景”的回归,并孕育新的表达方式。

Vicetone分享了从2012年起,亚洲音乐传播方式的转变,指出如今短视频平台让音乐能够快速实现跨文化传播。以《Astronomia》为例,借助短视频的传播,它不仅在印度体育赛事中出现,还在舞蹈和音乐场景中广泛流行,展示了电子音乐在全球化的新技术环境中仍具极强生命力。

着眼当下,Kreatell首席商务官Sophia Yao进一步指出,电子音乐正以新的形态回归。新的舞曲音乐不再只是节奏,而是融合叙事、情绪和与粉丝更深层连接的表达方式。听众品味进化得非常快,他们对新鲜表达的开放程度远超行业的想象。

来自David Lewis Productions的Johannes Rosenthal从更宏观的视角进一步进行补充,他指出近十年最大的变化是:“亚洲音乐正在被快速整合进全球舞曲文化,而这种程度的融合在10年前是不可想象的。”

无论是BLACKPINK与Diplo的合作,还是优质IP如Netflix动画《K-POP:猎魔女团(K-POP: Demon Hunters)》的歌曲长期霸榜,Peggy Gou、Knock2、Wukong等亚裔制作人的崛起,都显示出电子音乐的文化破圈能力正在提升。

这种双向的文化输出不仅加速了众多亚裔制作人在国际舞台的崛起,也将反哺和强化亚洲本土市场,缩小东西方音乐人之间的差距。因此,电子音乐并未消失,而是其形态和传播逻辑正在发生关键转变。

在谈及华语电子音乐的未来时,多位嘉宾强调:亚洲不是一个市场,而是数十个风格、文化、平台都完全不同的市场组合。

要重振电子音乐在华语市场的活力,生硬地复制西方模式是行不通的,关键在于深度和本土化的运营。

Daniel Bouwhuis强调:“进入亚洲市场最大的陷阱之一,就是试图用一套打法打通所有地区,而不是为每个市场量身定制策略、物料和合作关系。” 他强调,“日本≠韩国≠印尼≠中国≠印度”,每个市场都有自己的DSP体系和文化语境。

Daniel以Armin van Buuren在中国和印度的成功为案例,指出真正奏效的是:通过庆祝中秋节、使用本地语言字幕、配合热门影视剧等微操作,使得国际音乐人能够与粉丝建立真诚而长久的连接。

Sophia Yao则用与印尼歌手Putri Ariani的合作举例——这一合作源自“发现她曾经翻唱Alan Walker旧曲”的本地故事,而非单纯市场操作:“要在亚洲成功,必须讲他们的故事,而不是只讲自己的故事。”

Sophia Yao提出,策略重点应从“对所有大众沟通”转向“与垂直的听众深度连接”。这意味着音乐人和品牌需要构建高粘性的核心粉丝社群,通过真诚互动(如Alan Walker在越南自然发酵的“自行车事件”短视频内容,Alan 穿上同款连帽衫飞往越南,亲自为失窃男孩送上一辆新单车。这段视频引爆全网),将粉丝转化为长期的支持者。

“真正打动粉丝的,不是最商业的那条内容,而是最真实的那条故事。“

Vicetone作为音乐内容生产者也指出通过其作品《Astronomia》和《Nevada》在中国取得的成功,强调了在真诚对待和尊重当地粉丝群体基础上进行长期沉淀的重要性。比如,他们会优先选择b站发布作品,观察社群反馈后再加大推广力度;同时,通过与契合度高的中国音乐人合作,获得独到的本土化经验和市场洞察。

这种对当地文化的深度理解,是进入亚洲市场、实现有效传播的核心要素,也是外部团队难以轻易复制的优势。

“社交平台、宣传平台、舆论环境都与欧美完全不同。你必须适应每一个国家,而不是让他们适应你。” Johannes Rosenthal强调。

电子音乐的成功并非完全依赖运气,而在于敏锐地捕捉有机信号,并果断地进行战略投资。

Johannes Rosenthal提出了一套清晰的指标系统来判断市场成熟度:首先是来自亚洲关键“触发城市”的流媒体数据硬指标;其次是短视频等平台上粉丝自制内容的质量这一更关键的“软性指标”;最终,当地演出承办商的主动邀约则是市场需求的终极验证。

作为音乐人的Vicetone也认同这一策略,以韩国市场为例,他们不仅关注线下Raver群体的互动与反馈,还会通过分析YouTube频道韩语评论、Spotify当地数据等数字信息,识别潜在的核心受众与市场趋势,从而实现线上数据洞察与线下社群运营的有机结合。

提到演出,从活动内容制定的角度出发,Ayudita Hariadi表示策略更依赖于对阵容人选、多元性、观众期待、互动等多重因素的综合考量进行考量。而非只认定单一数据。

以DWP(Djakarta Warehouse Project为例,承担着教育市场的作用,通过精准匹配目标受众,让观众逐步适应新的音乐类型和现场体验,同时确保演出阵容与观众期待高度契合,从而实现长期的市场培育与粉丝沉淀。

在触达听众上,业内人士们的观点高度统一:广度不如深度。

与其试图在所有平台上对所有人说话,不如聚焦于“对的人”,建立属于自己的社群。

Alan Walker在出道时期,与《英雄联盟》的电竞加电音的跨界合作就是一个完美案例,诠释了如何将音乐人真实的个人爱好放大,与亚洲强大的电竞文化结合,将垂直于特定社群领域的曝光转化为持续多年的核心粉丝基础。

电子音乐在华语市场的未来,并非在于复刻过去EDM的狂热,而在于走向一条更为成熟的道路。它要求从业者具备文化洞察的智慧,尊重市场多样性的耐心,以及将有机趋势转化为长期品牌的战略能力。

正如Sophia Yao所总结的,关键在于构建“情感连接”,这是任何音乐的基石。当电子音乐能够以音乐的语言,为大众带来情绪价值。它的成功,便已进行了一半。

ADE2025的讨论指向了一个新的方向——

电子音乐不再追求一次性的浪潮,而是构建跨文化、跨平台的深层连接。

在这一趋势中,像Lenz Asia这样长期深耕亚洲文化语境、理解本地叙事方式的机构,将成为东西方音乐产业互动的重要桥梁。此次论坛的成功举办,不仅为亚洲电子音乐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也为全球音乐行业搭建了一座文化交流的桥梁。Lenz Asia希望通过此类活动,持续推动亚洲声音在国际舞台上的传播与共鸣。

电子音乐在华语市场的未来,并非等待浪潮,而是打造下一次浪潮的人。

场馆介绍
中山公园音乐堂座落在松柏森森,亭古廊长的皇家古典园林――中山公园内,它东眺天安门,西毗中南海,南望天安门广场,优越的地理位置与独特的人文环境更映衬了神圣音乐殿堂无尽的魅力。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东城区中华路4号
乘1、4、5、10、22、37、52、726、728、802路等天安门西站下车或地铁1号线
中山音乐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