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支合唱团为何越唱越响亮
更新时间:2025-11-25 06:03 浏览量:1
本报记者 吴丹
核心提示
中国工业博物馆内,沈阳文旅青年合唱团以一曲东北风十足的合唱快闪,引来国外友人踏歌共舞;新华桥下,抚顺千人合唱团的豪迈歌声荡漾在夜色中,越过浑河,融入城市烟火;桃仙机场候机大厅里,赴韩参赛的沈阳九歌室内合唱团团员即兴而歌,天籁般的和声抚慰了旅人们的心……这一幕幕,生动演绎了辽沈大地的合唱之美。
作为一种植根基层的群众文艺活动,近年来,合唱在辽宁蓬勃发展,映照着群众风貌与地域文化交相辉映的盎然生机。为什么辽宁人如此爱合唱?打造“中国合唱基地”“北方合唱之都”,我们的优势何在?如何创新性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壮大“中国·沈阳国际合唱节”“沈阳合唱音乐季”“大连市民合唱季”等群文活动品牌?请跟随本报去找寻答案。
年轻人下班拼团合唱,热情赛过刷剧
青春面孔集结,活力持续注入
越是扎根群众的艺术,越是需要新鲜的、充满青春气息的表达,越是需要注入新的时代精神与时代活力。合唱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认为是老年人的专属。而今,从选曲、编曲到服装、动作再到表演、传播,合唱在辽宁呈现出愈加年轻的样态。青年合唱团正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成为合唱艺术的有生力量。
“再来一次,预备起!”“非常好,保持状态!”11月17日晚,沈阳市群众艺术馆405教室内,美妙的和声荡漾开来。在指挥白旭的带领下,四个声部交织成昂扬的音乐篇章。这是刚捧得第二十届群星奖的沈阳文旅青年合唱团日常排练的一幕。
尽管对获奖作品《东北风》已熟稔于心,但他们仍以精益求精的精神进行着打磨。“合唱是我们对生活的态度。”合唱团团长于欢说。比起打游戏和刷短剧,在快节奏的生活里沉下心来追求艺术理想,是这群年轻人的主动选择。虽然“不专业”是他们身份的标签,但对每个作品、每句唱词的深耕细作,使他们无限接近艺术的巅峰。
钢琴旁边的长凳上,蔡韵琪、蔡韵涵小姐俩正在写作业,不时抬头望向唱歌的叔叔阿姨,眼神里满是崇拜。妈妈王鹤是团里的钢琴伴奏,带着孩子来排练是常态,作为团队成员,她用行动诠释着“业余身份与专业精神”。“下了班接上娃就往这儿赶,俩孩子都习惯了。耳濡目染的,小女儿也爱上了唱歌,这不,刚考上少儿合唱团。”王鹤说,这个团成员平均年龄30岁,其实青年人组织在一起排练并不容易,大家都有忙碌的工作,但下班后都能准时赶过来,风雨无阻。
排练刚结束,28岁的田珈语拉着爱人孙嘉良往停车场走,不由自主地又唱起刚才练的歌,“你这句气息不稳,听我给你唱。”小夫妻你一句我一句,歌声、笑声浸润在浓浓的夜色中。“起初是陪他一起来,后来也对合唱产生了兴趣,唱着唱着,就有了进步。白天上一天班回来很累,情绪未免低落,发声练习之后身体出了汗,笑肌也提了起来,把一天的烦恼都忘了,两个人都非常开心。”田珈语说。
“每逢排练日,我就把所有事都早早安排好,跟朋友们说,今晚别找我,我得唱歌去。”被侄子拉入合唱团的赫姜令说。身为单位工会副主席,赫姜令笑称加入合唱团还存有一份“私心”,把在这里学到的经验带回去,组织更多的年轻人参与文化活动。
不仅有夫妻、叔侄、同学的同框,更多的是各行各业原本陌生的人因为合唱而相识相知,大家在合唱团里找到了更强的归属感。32岁的陈婧楠学美术出身,加入合唱团是为了圆儿时的音乐梦,“大家都是沈阳各个领域非常优秀的青年人,在这个团队里,没有人想突出自己,都是想要把它变成一个很好的整体。”高声部的史寒冰在合唱团有另一个身份——新作品的拍摄、制作、传播者,“创新表达,让合唱作品出圈,是我努力的目标。”她说。
对生活和家乡的热爱、对梦想与艺术的追求、对创新和出圈的渴望,通过合唱获得满足,这是合唱特别是在辽宁青年群体中深入人心的缘由,也是其持续焕发生机的动力。“每个普通人都能在合唱文化的滋养中找到归属感与幸福感,这是群众合唱的特质。凭借自身的高参与度和强创造性,有更多青年力量参与的合唱为新大众文艺注入活力,也为城市精神留下共同的文化记忆。”辽宁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回宝昆说。
银发族C位出道,上台比过节还嗨
平台有力托举,舞台全年管够
11月21日,第九届沈阳合唱音乐季闭幕,“我心向往的沈阳”优秀合唱团队专场音乐会唱响了赞美家乡的最强音。同样,在这个被歌声温暖的冬天,我省第三届老年歌手大赛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诸多老年合唱队伍积极备战,尽显银发风采。在辽宁,合唱以全龄放歌、全民参与的广泛性,展现了深厚的群众基础和蓬勃的艺术生态。“中国·沈阳国际合唱节”“沈阳合唱音乐季”“文化悦动大连”等群文活动品牌为优秀合唱团体搭建了展示交流的平台,以合唱艺术凝聚起奋进的力量,传递出辽宁人的时代担当。
走出沈阳艺术剧院,38岁的指挥侯艳超手心上攥满了汗,耳畔还萦绕着熟悉的旋律。当晚,他带领沈阳莺之韵女声合唱团、黄河之声合唱团、玫苑先锋合唱团、金声合唱团四支中老年合唱团,以优秀团队的身份,亮相沈阳合唱音乐季闭幕式。“身为团长,就像是一个大家长,要操心的事很多,但最重要的是大伙儿唱得开心。”侯艳超说。
侯艳超常年穿梭于沈阳各文化馆、社区所办的合唱团之间,他甚至对走进某间教室要踏过几级台阶都了然于心。“我的生活被合唱充盈。”身为辽宁省合唱协会秘书长的他,合唱事业是生活的轴心。他奔波的身影,正是我省众多基层群众文化工作者的写照,他们播撒下艺术的种子,让“合唱之美,和入生活”的理念深入人心。
“合唱不是独唱者的集合。通过合唱可培养人的性格,学会谦让,让自己更好地融入集体。”大连市中山区人民路街道平安合唱团团长白石说。满头白发的他今年79岁,是该团的创办者,团员则是他从一个个音乐“小白”手把手教出来的。“我们团是改革开放后大连的第一个群众合唱团,团员平均年龄超过70岁,但我们不服老。在合唱的海洋里,才觉得是回家。”在刚刚落幕的“合声悦动·唱响大连”2025年大连市民合唱季活动中,平安合唱团银发歌者用深情的歌声征服了观众,原创歌曲《在那夕阳灿烂的时刻》唱的就是他们在合唱团度过的美好时光。在歌声里,他们描摹自己,演绎自己,与台下的每一个自己深情共鸣。
“别说站上省歌剧院剧场C位了,就是能在我们县文化馆的台上唱个歌,也是做梦都想不到的!这一天比过节还高兴。”来自清原满族自治县百姓艺术团的祁瑞这样告诉记者。团如其名,百姓艺术团里全是普通百姓,教师、饭店老板、服装店主、产业工人等形形色色,很多人刚加入时甚至连简谱都不识。“但是我们都热爱音乐,通过音乐去拥抱生活。”祁瑞的话很朴实。该团不久前获得了省第二届老年歌手大赛决赛三等奖,大伙儿租了两台大客赴沈阳,这也是他们第一次站在省级合唱赛事的领奖台上。这个500多人的大团,在县里借了一处300平方米的体育馆,每天都是排练日,今天搞鼓乐,明天排舞蹈,后天练合唱,热热闹闹的。“合唱队平时就有百人左右,后面带动的是一个个家庭。练合唱的多了,树立了社会新风尚,你说是不是促进了社会和谐?嗓门大,能唱出气势来。虽说我们演唱的技巧方法不那么专业,但是整体的精气神,绝对是这个。”祁瑞竖起大拇指,身后的团员也爽朗地大笑起来。
5000支队伍破土出圈,百姓之星霸屏
官方硬核宠粉,资源直送社区
以歌传情,以声会友,以乐兴文。辽宁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按需供给的公益惠民举措,激发了群众合唱的参与热情;辽宁人较好的演唱条件,加之合唱爱好者的庞大基数,构成发展合唱的天然优势;政府部门搭建平台,推动更多专业资源、精准服务直达基层,通过持续组织开展培训、推优、展演等活动,擦亮“中国合唱基地”“北方合唱之都”等城市名片,实现对人才培养、原创生产、传播推广等环节的有力托举。
“我省目前活跃着5000多支合唱团队。这片沃土正以合唱艺术为纽带,织就振奋人心、传递情感之网。”辽宁省合唱协会副理事长、沈阳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主任白旭介绍,早在10年前,沈阳市就提出打造“北方合唱之都”的口号,各类合唱音乐会、国际大师班讲座、合唱快闪、合唱展演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为推动沈阳建设“艺术惠民之城”起到了积极作用。仅以沈阳合唱音乐季为例,目前已举办九届,累计开展了90多场系列活动,吸引9万余人参与。
“我们的语言基础好,嗓子普遍透亮,而且有沈阳音乐学院作为专业支撑,培训出大量优秀的音乐人才。希望借着这次沈阳文旅青年合唱团获得群星奖的春风,带动更多合唱团进步,让辽宁合唱的声音更加壮大。”白旭说。
“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资源下沉为抓手,以全民参与为目标,会推动群众合唱从‘送文化’向‘种文化’转变,从‘办活动’向‘育生态’升级。”回宝昆认为。“先把深层次的培训抓起来,扎根到社区去,把更多的百姓之星推到舞台C位。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合唱更要积极搭台唱戏,我们要为辽宁文旅、沈阳文旅站台,文旅融合的触角抵达哪里,合唱的歌声就跟到哪里。”白旭的话语里有对未来的清晰规划。
11月19日,大连市甘井子区郭家街小学的学生冉冉在大连童声合唱团招新录取名单上,看到了自己的名字,兴奋不已。这支由大连市教育局组建的童声合唱团,近年来凭多项国际奖项和高质量演出成为城市艺术教育标杆。合唱正以美育为养分,滋养着下一代的心灵。孩子们清澈透亮、洋溢着朝气的声音,是辽宁合唱值得期许的美好明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