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谣路上的赤子——专访独立音乐人葛巍
更新时间:2025-11-25 15:05 浏览量:1
葛巍,沈阳人,集作词、作曲、配器、演唱、演奏于一身的民谣歌者和独立音乐人。他被辽沈的媒体亲切地称为“音乐老男孩”,他用音乐和行动,展现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家乡沈阳的眷恋。专辑《葛巍音乐日记》收录了音乐人葛巍演唱和演奏的二十首音乐作品,专辑由两部分内容组成:第一部分“民谣歌曲”收录了十首作者原创的民谣歌曲;第二部分“指弹吉他曲”收录了十首作者原创的指弹吉他乐曲。
音乐人葛巍的个人专辑《葛巍音乐日记》由辽宁音像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出版发行。在专辑发行后,辽宁音像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邀请葛巍老师,以专辑《葛巍音乐日记》为中心,围绕个人音乐成长之路展开了深度访谈。
HJW:葛巍老师,您不是音乐科班出身,能讲讲您是怎么走上音乐道路的吗?
GW:音乐是我小时候的一个爱好,最初的时候我和专业老师学习过二胡,二胡是我音乐道路上的启蒙乐器。在上高中以后我接触了吉他,那时候是20世纪80年代,吉他刚刚兴起,我在学习二胡的基础上,慢慢摸索不断学习吉他技法。20世纪80年代,我通过高考,考取了沈阳电大,学习的是机械工程专业,上大学期间,我仍然痴迷于吉他,利用课余时间不断学习吉他,因此到了大学毕业的时候,我弹奏吉他基本上很熟练了。1988年的时候,沈阳举办了首届沈阳青年文化节,其中有一个项目是吉他弹唱大奖赛。当时报名的人很多,那天比赛的时候我状态非常好,最终我荣获了吉他弹唱大奖赛第一名。获得第一名我感到很荣幸,这次比赛也给了我很大的鼓励。最初弹奏吉他的时候还是以喜欢和爱好为主,没有走专业路线。后来,我在1988年的时候又进修了一个英语专业,在那几年我就是以学习为主。在学校英语专业学习过程中结识了我的妻子,后来我写的一首歌叫作《坐在自行车后座上的女孩》,写的就是我们曾经历过的80年代末90年代初青年人的恋爱经历和体验。
现在我还时常回想起第一次见到吉他时的心情和感受,当时我看到吉他这种乐器感到很新鲜,我就拿手抚摸了一下,也弹了一下,觉得声音很好听,后来我对吉他就非常痴迷。我记得我的第一把吉他是我姐姐出嫁那一天买的,她知道我很喜欢音乐,我姐给我了30块钱,让我去买一些我自己喜欢的东西,我当时就买了一把吉他,叫“翠鸟”。这把琴启迪了我的人生音乐梦想,从此一发不可收。
HJW:葛巍老师,选择了音乐道路,您取得了哪些成绩?有怎样的感悟?
GW:在我年轻的时候,音乐始终伴随着我的青春,伴随着我一路成长。我的业余时间基本上都是在研究音乐,后来我也开始涉足音乐教学了,获得了吉他大奖赛第一名以后,有很多文化馆及文化部门等聘请我去当老师,在沈阳各大音乐教学班开设讲座,讲授了几年以后,我开始参与组建乐队及演奏的活动,我和沈阳搞音乐的伙伴经常组队演出,这对我音乐水平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后来,自己开始运营文化公司,我就没有时间弹奏吉他了,所以有将近20年不怎么弹奏吉他,可以说是“中间断层了”。到了2013年,我的孩子考上大学,我为了鼓励他,同时也是因为一个朋友给我一个提示,他说:“葛巍你吉他不能扔,音乐不能扔”。我说:“是,我一直想捡起来,但是我工作太忙太累了”。鼓励孩子之用意和朋友的提示固然是我重新回归音乐天地的理由,但其实对音乐割舍不下的挚爱情怀才是更重要的原因,所以我决定把音乐再捡起来。我在我的孩子上大学以后曾对他说过:“你老爸一辈子爱好音乐,我要开始创作我自己的音乐作品了,我要实现我的音乐梦想。”这是我对自己的鼓励。在2013年我举办了第一场音乐会,是在铁西区文化馆举办的一个小型音乐会,当时有三四百人观看。2019年以后陆续举办了几场音乐会。2020年我又举办了一场“原创音乐——城市民谣专场”音乐会。后来又开展了许多音乐创作及演出活动。
这些年我也带了很多学生,现在也有很多人来找我学习。我本来没有时间,但是只要别人找到我,我都会真心地给一些方向上的指导。有一些孩子说:“跟老师学习,我们给你学费。”我说我不要学费,能给你们一些建议,我也是很开心。
未来我还会继续开展一些创作,来书写我的人生轨迹,每一首歌就是一个点,我把这些点连在一起,便构成我的人生和事业轨迹。
有人对我说:你不是专业科班,为什么对吉他研究这么精细?我想这对于我来说是一种情感,我既然想把吉他弹好,就要研究好每首音乐的细节,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我说我不是歌星,不是明星,也不是专业歌手,我只是一个音乐爱好者,一个音乐痴迷者。我在工作之余,确实投入了很多的精力来研究音乐创作、音乐理论以及演奏技巧,这也是我终身的爱好。
音乐让我的精神世界非常丰富,音乐让我对亲情、友情、爱情、乡情更加浓厚。同时更使我认识到:没有对现实生活的深度触及和情感化的体验,则难以创作出打动人心的音乐艺术作品。
HJW:葛巍老师,《葛巍音乐日记》这张专辑共收录了十首歌曲和十首吉他曲,请问您创作这些歌曲(乐曲)的灵感或者说激情是什么?请说说这些歌曲背后的故事。
GW:一首歌一个故事是我创作的动机。我的每首音乐作品背后都有着深深的生活阅历以及我对于生活的感悟。
从亲情上来讲,想到父亲的点点滴滴,我就萌发了创作歌曲《陪爸爸唠唠嗑》的艺术冲动。小的时候每天盼着爸爸早点下班回家,亲亲我,抱抱我,陪伴我。后来看到父亲白发苍苍,步履蹒跚,那时候我工作很忙,有时候可能也照顾不到他,父亲有时想跟孩子聊聊天,唠唠嗑,就给我打电话,有时就说几句话,也可能只是想听听孩子的声音,甚至有的时候爸爸的电话铃响了,他不说话就把电话放下了,这种感觉让我真的太牵挂了。我想在他心里也是很孤单的,父亲的这种爱,不是表达在语言上,而是在他的内心世界里,所以我写了这首歌曲《陪爸爸唠唠嗑》。关于妈妈的歌曲叫作《妈妈的唠叨》。有一种声音,时常在耳边响起,太熟悉,太美妙,温暖的语调,那是母亲的唠叨,是我想念的最动听的生命符号。我经常想念我的母亲,就会反复地去播放收听这首歌曲。
我还创作了一首歌曲叫《感慨》,这首歌写的是友情。老朋友、老同学多年后再见面,发现大家有了皱纹、有了白发、苍老了,这都是岁月留下的痕迹。听了这首歌,你一定能感受到老朋友间彼此深厚的情怀。
多年的音乐创作和演出,使我深深感悟到:每一首音乐作品创作的背后都充满着艰辛,这种艰辛包括对技巧、技术上的一种追求,对旋律上的一种认可,对音乐理论的研究,这一切都需要很长的时间去历练,有些在开始时可能很简单,但越深入会越艰难。每首歌的创作主题也很重要,我不愿意写那些让我无法感动的音乐,我的音乐一定是融合我的经历、让我有所触动的,我才会去创作它。
HJW:葛巍老师,您的专辑中又收录了很多歌唱家乡沈阳的歌曲,而且您获得了“最美沈阳人”称号,请您谈谈对沈阳的印象,在后续的创作中,您还会创作以家乡沈阳为背景的歌曲吗?
GW:我的音乐日记时刻在记录我的音乐生活,当然了,包括我们沈阳的巨变、沈阳的美好以及沈阳感动人心的风土人情,我热爱沈阳,热爱我的家乡,热爱我的生活。有的时候我会和朋友在沈阳游玩,对于沈阳的变化,尤其是农村的变化特别感慨,这促使我写了一些音乐作品来表达我的情感和感慨。比如我曾写了一首《田园印记》,也希望大家能够听到这首曲子。
因为经常参加一些公益演出、公益活动,也接触了很多公益人士,大家相互鼓励支持。后来,我被市委宣传部评为“最美沈阳人”,这使我对家乡沈阳更充满了创作的激情。我创作了关于沈阳乡情的歌曲《老铁西》,我成长的地方是沈阳铁西区,也是老工业基地。在我写这首歌的时候,我想到的是我儿时的玩伴、街坊邻居,我想到了我们曾经在一起玩耍的情景。这首歌曲也记录了我们父辈那一代人为共和国的建设做出的贡献,发挥的光和热。“老铁西”是马路上的自行车洪流,“老铁西”是自行车后座的旧饭盒,“老铁西”是从工厂下班归来的爸爸,这些画面至今仍然刻骨铭心地存留于我的脑海中。
今后我还会继续创作以家乡沈阳生活为背景的歌曲。我会以音乐的形式记录我的家乡生活,尤其是我的家乡的一些新变化以及感动人心的风土人情。#头条媒体人计划##沈阳头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