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校一品”大思政课专题报道|中央音乐学院:打造“音乐+思政+实践”的特色“大思政课”
更新时间:2025-10-09 21:26 浏览量:1
编
者
按
2025年9月8日起,北京市教育两委联合前线杂志社策划推出“‘一校一品’大思政课专题报道”。10月7日聚焦——中央音乐学院:打造“音乐+思政+实践”的特色“大思政课”。
中央音乐学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立足音乐艺术独特优势,以“从思政‘小课堂’到社会‘大课堂’”为主题,精心打造“音乐+思政+实践”系列“大思政课”,目前已形成“胸怀家国,放歌人民,奏时代强音”“颂歌献给党”“乐咏中华”“红色旋律铸魂 时代强音育人”等特色鲜明、影响广泛的“大思政课”品牌项目,取得良好成效。
从“思政小课堂”到“社会大课堂”
中央音乐学院聚焦“艺术类高校如何办好思政课”这一核心问题,以“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为根本遵循,借助北京高校“艺术名家领读经典”“大思政课”建设平台,探索“音乐+思政+实践”课程模式,以艺术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以中央音乐学院5·23音乐节与10·15艺术节为载体,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深度融合,构建有声、有味的“大思政课”,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入行。
共创红色经典音乐思政育人新格局
“音乐+思政+实践”系列“大思政课”以乐为媒、以史为魂,创新采用“边讲边演、讲演结合”的沉浸式教学形式,于旋律起伏和深情讲述中,生动再现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深度阐释党的创新理论成果。课程精选多部镌刻时代印记、饱含民族情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红色经典音乐作品,用音乐讲述中国故事,以独特的审美张力解码民族精神的基因图谱,让红色基因在交响乐章中代代相传,让信仰丰碑于合唱声浪中巍然矗立,为新时代思政育人谱就动人乐章。
学校党委书记、校长带头走进课堂,以艺术名家领读红色经典音乐作品的方式,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同向同行、专业教育与价值引领的同频共振。中央音乐学院校长于红梅、原校长俞峰亲自担任主讲教师,集合各专业院系师生中的骨干力量,融合多种艺术形式,把立德树人融入党的理论宣讲、思想政治教育、红色历史教育以及展演实践之中,打造“用音符演奏信仰、用真理浸润心灵、用榜样引领前行”的音乐思政盛宴。
依托学校“大学与附中”一体化办学优势,将艺术实践作为关键纽带,积极推动大中小学各学段协同育人。通过搭建大中小学生同台演出、师生联袂展示等多种实践平台,有效打破传统思政教育中的学段隔阂,构建起主题贯通、内容衔接、资源共享的一体化育人体系。在这一“大手拉小手”的沉浸式育人场景中,高年级学生以榜样示范为驱动实现自我成长和责任提升,低年级学生则在艺术共创和思想交流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红色基因的熏陶,实现思政教育纵向有效衔接、各学段良性互促,形成良好育人氛围。
推动价值引领与专业教育同频共振
“音乐+思政+实践”系列“大思政课”突破传统思政理论小课堂的局限,将育人场域延伸至专业演奏厅、歌剧厅、音乐厅等艺术舞台,通过对红色经典音乐作品的现场展演和深入讲解,实现思想政治价值引领与学生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
作为时代前进的号角,红色经典音乐作品承载着深厚的历史记忆与真挚的时代情感,深情讴歌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壮阔征程。课程通过音乐展演,跨越历史阶段巧妙复现情境现场,极大拓展了思政课堂的教学“半径”,并凭借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使学生深度感知历史,红色基因、红色血脉借助音乐记忆得以传承与赓续,在音乐与信仰的交融中实现铸魂育人、启智润心的教育目标。
课程创新开辟艺术院校“理论课堂”与“实践课堂”融合路径,积极推行师生同台、共讲共演的展演形式,使学生从被动的聆听者转变为积极的参与者、贡献者,鼓励学生既当观众也当演员,既做学习者也做传播者,实现师生共同参与教学与学习全过程,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勇担时代使命。
八载春秋,步履铿锵。“音乐+思政+实践”系列“大思政课”持续走进北京多所艺术高校,覆盖数千学子,在广大青年群体中激起强烈共鸣,助力他们筑牢文艺初心、明确使命担当,坚定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艺术追求。课程更跨越校园边界,走向军营、党校、基层与社会舞台,成为凝聚共识、传递信念的精神纽带,彰显了思政教育广泛而深远的社会辐射力与时代感染力。
近期发布
师者如歌|刘洋的铜管人生
《行空——秦文琛协奏曲》蓝光唱片由国家大剧院古典唱片公司、索尼唱片联合出版
听,这就是可爱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