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赋能合唱,切忌过度依赖!
更新时间:2025-10-10 10:33 浏览量:1
文 | 陈茴茴
随着人工智能(下称“AI”)在各行各业、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以人声为主要表达形式的合唱,也开始出现AI应用的身影。当合唱与AI相遇,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如何更好地用AI为合唱赋能,同时避免AI对合唱发展造成过度干扰?这些问题值得合唱工作者关注与思考。身兼音乐制作人与合唱指挥的寇双,结合自身从业经验及音乐理念,分享了对AI赋能合唱的相关看法。
作为一名音乐制作人,寇双在工作中使用相关软件编辑声音已是常态。近年来,随着AI技术的兴起与进步,音乐编辑软件的功能和使用愈发智能化,这不仅为音乐制作人的工作带来了更多便利,也让她开始更多地思考如何在合唱工作中融入AI应用。
寇双认为,当前AI对合唱最大的辅助作用,集中在音准调整方面,具体可应用于以下几个场景:
首先,用于合唱基础训练及音高调整提示。比如,可借助AI制作单独声部的音轨,让团队成员依据音轨学习、对比自身音高,进行音准校准;也可通过AI分析团队成员的音乐作业,结合准确率判断,帮助指挥和团员明确需要注意音准的地方。
其次,助力声部辅助练习。利用AI对现成作品进行声部分离,移除需要重点练习的声部,让团员能有更多时间自主开展针对性练习。
第三,为合唱写作提供声部配置建议与优化方向。对此,寇双特别提醒,这一应用场景需格外谨慎、把握分寸,AI给出的内容应仅作为参考,切忌全盘照搬。若过度依赖AI,会逐渐淡化自身的作品风格。
第四,用于合唱音频的后期优化(录音环节)。这同样是需要谨慎对待的环节。寇双态度坚定地说,合唱始终是一门以人为本的艺术,真实的人声参与是其核心。过多依赖AI修音,会使合唱团最终呈现的声音失去真实性,无法反映团队的真实水平。倘若完全依靠后期制作掩盖团队基本功的薄弱,导致现场演唱效果一塌糊涂,便违背了合唱的本质意义。据她观察,这是当下合唱领域使用AI时最值得关注和担忧的问题,部分团队已出现发展跑偏的迹象。一旦“智能化”合成的合唱声音开始传播,合唱所蕴含的人声本真美,将失去最纯粹的意义。
寇双总结道,目前AI在日常工作中可提供辅助的部分,主要集中在技术性、重复性、数据分析类工作上。AI的使用确实能提升工作效率,但人们必须明确其工具属性——“人”,始终是主导一切的核心主体。
同时,她也梳理了合唱领域过度依赖AI可能引发的负面效果:
比如,若习惯让AI担任导唱,团员只需跟着AI唱熟曲目,便不愿再花时间、动脑子认真练习五线谱与视唱练耳。但音乐学习本质上是一种能力培养,如同人类的语言能力一般,音乐能力的提升能全面锻炼大脑各方面机能。因此,该扎实学习的音乐基本功,必须踏踏实实地钻研与练习。
此外,若借助AI进行作曲和声编配,还可能涉及版权、伦理等方面的纠纷与问题。
过度依赖AI,还会导致人们的音乐听觉变得迟钝,音乐审美逐渐固化。AI给出的结果基于算法与大数据生成,而每个人的个性、喜好、人生经历和个人体验各不相同,这些独特的积累造就了每个人独一无二的审美与音乐直觉,这是AI永远无法替代的。
“合唱的本质是人的表达,而非技术的呈现。”寇双再次强调,要清晰界定AI在音乐中的工具属性,人才是核心主导。使用工具的目的,是让合唱的工作推进、创意落地、想法实现更加顺畅,而非借助AI逃避思考、荒废基本功,甚至用AI合成的产物替代合唱最本质的内核——唯有如此,才不会背离AI为合唱赋能的初衷。
- THE END -
直达音乐周报小程序电子刊
Q:想订阅《音乐周报》?
Q:想投稿?
Q:想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