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年压缩成15秒 《乐和长歌》钟鼓的绕梁余音
更新时间:2025-10-14 14:57 浏览量:1
据报道,湖北原创舞剧《乐和长歌》在成都演出两场,谢幕前的“钟声覆盖鼓声”被现场观众截取成15秒短视频,配上字幕与成都本地话题在社交平台发布。大量网民用同一段钟声给军训、电竞、汉服走秀、甚至航天发射做“反暴力BGM”,形成“古乐裂变”传播。
15秒很短,但能成为“传统现代化”的杠杆。成都观众用一次“指尖截音”证明:不是年轻人不爱传统文化,而是传统需要一把能被他们随时转动的“声音钥匙”。当钟声在熊猫之都的夜空回荡,它既敲给古人听,也敲给未来看——只要青年愿意把传统放进自己的剪辑轨,5000年也能压缩成15秒,足以让“和平”循环一整代人。
编钟与鼓声在《乐和长歌》剧中构成音乐主线,赋予鲜明的政治寓意,具象地呈现了“礼乐文治”与“尚武征伐”两种治国理念的冲突与抉择。编导把“钟声—鼓声”多重多次对置,将“礼乐与征伐”“天命与人力”“长久与瞬息”等主题,编码为听觉、视觉、动作一体化叙事,被媒体视为“让文物可听可看”的样本。
成都青年为何要“截屏”这段钟鼓声?低频钟声自带沉浸感,无需乐理知识就能“一听秒懂”,堪称低门槛“金声”;钟声=止战、鼓声=杀伐,二元对立天然适配短视频的“爽点反转”模板;“和平即最强音”六个字,既像口号又像梗,方便在弹幕、表情包、ID签名里无限复制;成都背景、“城市音乐厅+熊猫”地标镜头,让本地青年产生“我的城市在发声”的归属感。
全国青年为何愿意“再生产”这段钟鼓声?过去是剧院“教育”观众,这次是观众替剧本提炼“中心思想”,青年从“被传播对象”升级为“意义总编”;曾侯乙编钟的“礼乐”概念被转译为“和平即最强音”,古文白话说唱化,传统话语体系获得Z世代语法;当00后在评论区写下“这是我听过的最狠的国风”,他们实际上在索要一张“文化新身份证”:既证明我懂传统,也证明传统懂我。
《乐和长歌》“出圈”短视频,源于它提供了“可拆解、可二创”的符号系统:凤纹、编钟、傩面、刀扇舞被截取为短视频,却仍能保持文化意涵的完整性。湖北的原创舞剧探索出一条“传统文化年轻化”的可行路径:以极致美学吸引注意力,以深层价值完成文化“种草”,让“国潮”不止于“打卡”。
《乐和长歌》的探索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起点:它让楚文化从“博物馆时代”走向“剧场时代”,更让我们看到——编钟乐起,千年之外的“乐和”理想,仍能在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上引发回响。(荣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