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中山音乐堂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演唱会

千年琴歌碰撞前沿脑科学,何怡“心音”音乐会融汇科学实验

更新时间:2025-11-18 07:08  浏览量:1

三位演奏家依次登台,只见他们背着一个银白色的“小书包”,头戴一个长满“触角”的银色帽子,走到台前向观众鞠躬。这带有科幻感的装置,正是“心音”何怡琴歌×脑科学沉浸式音乐会中用到的科学测量仪器。11月16日晚,琴歌艺术实践者何怡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上演音乐会,用千年琴歌碰撞前沿脑科学研究,带来一场“跨界”音乐会。

三位演奏家(中)头戴设备演出现场。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供图

这是一场琴歌音乐会,也是一次正式的科学实验。当穿戴好功能性近红外光谱设备的何怡、古琴家林晨和打击乐家郑瑀坐在乐器前,把装设备的“小书包”挂在身后的谱架上,何怡向观众介绍,这是一次关于“人心、人脑与音乐”之间关系的科学探究,希望带领观众进入古代文人琴歌的旅程。“在音乐会开始之前,按照我们科学的设定前提,要静默两分钟,请大家跟我一起闭上眼睛,平复思绪。随后音乐会正式开始。”何怡缓缓说道。

两分钟后,舞台灯光亮起,何怡轻抚琴弦,宋代姜夔作词的《点绛唇》从指尖流淌而出。音乐会上,何怡弹唱了《古怨》《水龙吟》《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古曲,也演绎了当代人谱曲的《一剪梅》《如梦令》《诗经·维清》等诗词。雅致的琴歌让观众沉浸在古代文人的情怀中,渐渐忘了几位演奏家身上独特的“装置”,直到最后一首曲目《黄莺吟》,舞台背后屏幕上出现的脑部成像图让观众重新回到实验语境。何怡一边教观众演唱这首传世琴歌,屏幕中的成像图一边实时发生变化,观众虽不解何意,却感到趣味盎然。

何怡教唱《黄莺吟》时,屏幕背后实时画面展示仪器监测情况

“在中国古代思想中,音乐出自人心,反映人心,亦影响人心,‘心’玄妙难测,它的活动能否借由身体,尤其是大脑的反应被科学地观测到呢?”这是何怡举办这场音乐会的初衷,也是她多年从艺路上的追问。

从小学习戏曲,后来在中国音乐学院科班学习声乐演唱的她,既学习了中国原汁原味的音乐,也涉猎西方美声,“作为一个艺术实践者,我感受到这两者的区别非常大,两种音乐给我的身体感受和心理感受都非常不一样,欣赏东西方音乐需要不同的文化语境。”当她结识了清华大学脑与智能实验室高级访问学者黄娟,便希望从科学的角度解答自己多年的疑问。

何怡在演奏中。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供图

黄娟所在的实验室,致力于研究真实场景下的音乐欣赏与演出背后的脑机制,“区别于西方的科学团队以西方古典音乐作为研究对象,我们还想揭示中国传统音乐背后的脑机制问题。”于是,黄娟所在的科研团队,运用功能性近红外光谱(FNIRS)、脑电(EEG)及多种生理传感技术,在生态化场景下同步记录演奏者与聆听者的神经与心理活动,尝试解码中国文化特质的“身——心——脑”整合模型,揭示文人审美情志与现代身心调节机制之间的内在联系。

“一些观众在听音乐会后会感叹,听了一场音乐会,大脑好像被重置了,头脑变得特别清晰。”黄娟表示,在获取并分析观众的相关数据后,这样的感受其实可以通过实验得到科学的解读。除此之外,黄娟所在团队也在试图探索,中西方音乐激活演奏者大脑的机制是否相同,“对于演奏者来说,中国的文人音乐更强调向内的自省,这背后是否有相应的脑机制来匹配,也是我们的研究方向。”

何怡的琴歌落下最后一个音符,一场音乐会就此落幕,但对于科学家来说,数据的采集与分析刚刚开始。

记者:韩轩

场馆介绍
中山公园音乐堂座落在松柏森森,亭古廊长的皇家古典园林――中山公园内,它东眺天安门,西毗中南海,南望天安门广场,优越的地理位置与独特的人文环境更映衬了神圣音乐殿堂无尽的魅力。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东城区中华路4号
乘1、4、5、10、22、37、52、726、728、802路等天安门西站下车或地铁1号线
中山音乐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