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闻丨第一届全国音乐周与毛泽东接见代表(毛主席照片故事22)
更新时间:2025-11-21 14:00 浏览量:1
毛泽东主席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接见参加全国音乐周的各地代表
1956年8月,第一届全国音乐周在北京隆重举行。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举办的全国性音乐盛会,会期自8月1日起至24日止,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音乐工作者、表演团体及民间艺人。与会代表包括专业音乐团体、音乐院校、总工会及解放军系统的文艺工作者,演出节目涵盖中西乐器演奏、声乐演唱、民间歌舞等多种形式,充分展示了我国音乐艺术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8月24日,第一届全国音乐周闭幕后,毛泽东同志与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周恩来、朱德、陈云等领导同志,在中南海怀仁堂草坪接见了参加音乐周的各地代表。此次接见并非单纯的礼仪性活动,而是具有深刻政治意义和文化意义的重要事件。接见过程中,毛泽东同志与中国音乐家协会负责同志进行了亲切交谈,并发表了《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的重要讲话。谈话系统阐述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文艺发展方针,强调要在继承民族传统的基础上,合理吸收外国艺术的优秀成果,创造具有民族形式和社会主义内容的新音乐。这一讲话成为指导我国文艺事业发展的重要文献。
据史料记载,此次接见活动实际上分为两个阶段进行。除8月24日在怀仁堂草坪的接见外,毛泽东同志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还于8月27日上午在中山公园音乐堂再次接见了与会代表,并与代表们合影留念。这两次接见活动,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音乐工作者的亲切关怀和对文艺工作的高度重视。
第一届全国音乐周及其后的接见活动,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首先,这是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具体实践。音乐周期间,既演出了西方古典音乐作品,也展示了各民族的民间音乐,如江苏的“茅山号子”、侗族的“大歌”等,真正体现了艺术形式的多样化发展。特别是侗族大歌的亮相,以其独特的多声部合唱形式,打破了西方音乐界所谓“中国没有多声部民歌”的偏见,引起了音乐界的广泛重视。
其次,这次活动促进了民族音乐文化的挖掘与提升。许多过去长期流传于民间的音乐形式,通过这次音乐周登上了国家舞台,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关注。这不仅增强了各族音乐文化的交流互鉴,也为后续的音乐采风、研究和保护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再次,毛泽东同志在接见代表时发表的讲话,为新中国文艺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原则,既反对盲目崇洋,也反对保守排外,主张在立足民族传统的基础上,批判地吸收一切外来优秀文化成果。这一思想不仅对音乐领域,对整个文艺界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第一届全国音乐周原计划每年举办一届,但由于各种历史原因,第二届未能如期举行,使得1956年的这次盛会成为唯一一届全国音乐周。这一特殊情况,更凸显了本届音乐周及其相关活动的历史独特性和珍贵性。
毛泽东同志接见音乐工作者代表的照片,真实记录了这一历史性时刻。照片中,毛泽东同志与中央领导同志亲切地与代表们交谈,代表们脸上洋溢着见到领袖的激动与喜悦。这些影像资料不仅记录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文艺工作的重视与关怀,也反映了那个时期文艺工作者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成为新中国文艺事业初期发展的生动见证。
总的来说,第一届全国音乐周及其间的领导人接见活动,是新中国文化建设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它不仅展示了我国音乐艺术的成就,促进了音乐事业的发展,更通过毛泽东同志的重要讲话,确立了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基本原则,对此后我国文艺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一历史事件充分证明,文艺事业是党和国家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秀的文艺作品是凝聚民族精神、丰富人民文化生活的重要力量。我们要继续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推动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新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