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乐创作瓶颈如何突围?答案也许在这里
更新时间:2025-11-24 10:54 浏览量:1
文 | 孟绮
11月8日至9日,太湖之畔的无锡秋意正浓。这座刚刚荣膺“世界音乐之都”的城市,迎来了一场关乎中国民族音乐未来的思想盛会——2025当代民族音乐创作高峰研讨会。来自全国民族音乐创作、表演、研究领域的老中青三代专家齐聚一堂,以“华音新声·太湖论乐”为主题,在两天内展开了一场跨越百年的文化对话与思想碰撞。
百年回望:
民乐创作传承与蜕变
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叶小钢说:“中国民族音乐是中华文明独有的精神载体和文化符号,当代民族音乐创作肩负着传承文化基因、增强文化自信、参与文明对话的重要使命。”两天的研讨中,老中青三代音乐人各抒己见、坦诚交流:既有理论层面的深度探讨,又有实践层面的经验分享;既有对历史的回望与致敬,又有对未来的期许与规划。
中国民族音乐的现代化历程,始于20世纪初上海大同乐会的初创探索。从最初依托小型民乐组合到如今拥有近百人职业乐团,民乐艺术历经百年风雨,已成为承载中华民族情感与文脉的精神力量。天津茱莉亚学院院长、作曲家徐昌俊的发言勾勒出这一沧桑巨变:“1985年,中国民族音乐创作还滞后于表演,作品匮乏、题材单一;短短40年间,民乐创作呈现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优秀作品层出不穷,越来越多作曲家开始投入民乐创作。这种转变背后,是一代代音乐人对传统的坚守与对创新的执着。”
江苏省音乐家协会主席、作曲家杜小甦从地域文化视角出发,阐述江苏民乐的传承之道:“江苏作为民乐大省,既有江南丝竹的温婉灵动,又有苏北民歌的热情质朴,更有徐汉文化的雄浑厚重,昆曲、锡剧、扬剧、淮剧等戏曲资源丰富。我们坚持‘两条腿走路’,既要传承民族音乐的传统技法与韵味,又要立足时代创新表达,让传统民乐在当代焕发生机。近年来,江苏民乐创作佳作频出,正是这种传承与创新并重理念的生动实践。”
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长、琵琶演奏家吴玉霞将民乐创作的核心概括为“筋骨、魂魄、血脉”三个维度:“筋骨是作品的结构与技法,魂魄是作品的精神与思想,血脉是作品的情感与温度。”她以大型民族管弦乐《光明行》《永远的山丹丹》等作品为例,强调当代民乐创作既要扎根传统土壤,挖掘民族乐器的生命力与文化美学,又要呼应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让作品既有历史厚度,又有现实温度。这一观点得到与会专家普遍认同,大家一致认为,民乐创作的本质是对中华文脉的传承与活化,是用音乐语言讲述中国故事。
现实之问:
民乐发展瓶颈与突围
尽管民乐创作取得长足进步,但也存在诸多瓶颈。中央民族乐团首席指挥刘沙提出的“乐团命名与编制标准化”问题,引发广泛讨论:“目前中国内地称‘民族乐团’,港台地区叫‘中乐团’或‘国乐团’,新加坡叫‘华乐团’,英文翻译更是五花八门;编制人数从40人到75人不等,乐器配置缺乏统一标准,给作品创作与演出带来诸多不便。”他以管乐配置为例,指出高音唢呐的使用数量、次中音唢呐的音域定位等细节问题,直接影响作品的音响效果与艺术表达。
作品传播与受众连接的问题同样备受关注。作曲家杨帆坦言:“现在很多民乐作品演出场次有限,难以像话剧等舞台艺术那样形成持续影响力。如何让作品真正走进观众、留在观众心中,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中央音乐学院研究员项筱刚结合近年现场观摩与录音聆听的积累,指出创作题材同质化的弊端:“过度聚焦宏大叙事,缺乏多元表达,容易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民乐创作既要‘为人民而歌’,也要关注个体情感与生活细节,让作品既有思想高度,又有情感温度。”
针对这些问题,专家们提出诸多解决方案。苏州民族管弦乐团艺术指导、二胡演奏家朱昌耀建议,乐团编制可采用65人至70人的标准化配置,同时保留地域特色乐器的灵活加入。
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作曲家郝维亚介绍,该校通过开设“京剧唱腔写作”“中国民族乐队写作与分析”等课程,强化学生的传统音乐素养与创作实践能力。
浙江音乐学院作曲与指挥系副主任、作曲家王云飞则呼吁,应重视小型民乐作品创作与室内乐形式探索,让民乐更适应现代演出市场与传播场景。
创作共识:
传承创新 开放守正
当代民族音乐创作的方向,是本次研讨会的核心议题。与会专家普遍认为,民乐创新必须坚守文化主体性,在传承中创新,在开放中守正。
作曲家唐建平谈及“传统与现代融合”的探索,强调创作需坚守内心、注重艺术质感与时代性,依托传统文化资源;他还提到民族音乐发展应秉持开放心态,重视学术追求与自主知识积累,主张民族音乐应自信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副主任、作曲家刘青说:“线性思维是中国音乐的基因,江南丝竹时分时合的多线条交织、戏曲音腔的微妙变化,都是我们创作的宝贵财富。同时,创作需要亲身体验——只有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才能写出打动人心的作品。”她分享了自己深入南疆采风创作的经历,正是这种沉浸式体验,让作品充满鲜活的文化气息与情感张力。
青年作曲家文子洋结合自身经历,谈到跨文化创作的关键,“既要深入了解不同文化的音乐特性,更要坚守民族自信,将民族音乐素材与现代创作技法相结合,让世界听懂中国音乐的独特魅力。”
今年是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邹航涉猎民族音乐创作的第20年,基于20年的经验积累,他认为民族管弦乐创作应学习并回归民间,融入新实践,体现其价值。
浙江音乐学院作曲与指挥系教授、作曲家郭鸣从文化软实力角度强调:“当代民族音乐创作不仅是艺术创新,更是文明对话的重要载体。通过音乐传递‘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的中国哲学,让世界通过音乐认识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这是民乐创作的时代担当。”
人才培养是民乐发展的根本大计。上海音乐学院作曲指挥系主任、作曲家周湘林提出构建“历史参照—创作观念—知识体系—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通过梳理百年民乐创作脉络、强化跨学科理论支撑、搭建产学研一体化平台,培养兼具传统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星海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陈思昂介绍了该校教学实践,通过跨专业交流、民间音乐采风、小型作品创作等方式,有效激发学生的创作活力与文化认同。
未来之路:
立足传统 文化担当
11月8日晚,无锡民族乐团为本次研讨会奏响专场音乐会,8部不同风格的民族管弦乐作品由无锡民族乐团音乐总监兼首席指挥孙鹏率领乐团演绎。作为一支年轻的职业乐团,无锡民族乐团成立5年多来,始终将创作放在首位,既深挖太湖文化、江南文化等本土资源,又积极与国内外作曲家合作,推出《光明行》《梦幻江南》等一批优秀作品。孙鹏说:“乐团始终坚持传承与发展‘两条腿走路’,通过原创作品锻炼队伍、积累曲目,同时注重观众培育,让民乐艺术在无锡这片沃土上生根结果。”
无锡民族乐团艺术总监、二胡演奏家邓建栋说:“从刘天华的《光明行》到当代作曲家的多元探索,中国民族音乐始终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当代民族音乐应始终以创作为首要任务,依托前辈作品、本土文化等核心资源,打造时代精品。”
此次研讨会不仅为全国民乐创作者搭建了交流平台,更明确了新时代民乐创作的方向与路径。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民乐创作要坚守文化根脉,立足传统但不固守传统;要坚持创新驱动,拥抱现代但不迷失自我;要强化文化担当,既要服务国内观众,又要参与国际对话。无锡作为“世界音乐之都”,应持续发挥平台作用,举办更多高品质文化活动,吸引更多艺术品牌落地,成为民族音乐创作与表演的高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