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培训 | “师生机”协同创艺,“数智化”深耕美育——丰台区小学音乐学科参与北京市基础教育数字化创新课例展示
更新时间:2025-11-19 17:05 浏览量:1
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教研数字化转型,促进人工智能在教育教学中的深度应用,2025年10月21日上午,2025年北京市基础教育优秀教学设计方向三数字化赋能课例征集活动总结会暨全域教研领域五“数字化赋能的教研模式创新与课堂教学质量提升研究”研讨会在北京市第十八中学顺利召开。本次活动由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主办,北京市丰台区教育学院、北京市第十八中学教育集团承办。丰台区小学音乐教研员刘京涛老师、林西县音乐教研员王华老师,林西县音乐骨干教师张艳红老师、丰台区东北部教研中心小学音乐学科组成员、张红梅小学音乐工作坊成员以及丰台区部分小学舞蹈学科教师,分别观摩了我区两位小学艺术学科教师带来的以数智化赋能艺术学科教学的研究课展示。
授课内容:小学音乐学科项目式学习《融AI·创班歌 传经典·聚班魂》
授课教师:北京市第十八中学附属实验小学 高佳怡
北京市第十八中学附属实验小学音乐教研组,以“人工智能在音乐学科教育教学中的深度应用”为核心,开展“融AI·创班歌 传经典·聚班魂”项目式学习,本项目以校园迎新艺术展演这一艺术活动作为真实情境,激发学生编创、展示班级歌曲的浓厚兴趣。本课中,高老师引导三年级学生将前序课时中借助AI生成的班歌歌词与教材中经典曲目的旋律相融合,最终生成班歌的音视频成果并进行艺术表现。
授课中,高老师首先带领学生回顾了前序学习过程与已经形成的班歌歌词成果。
之后,学生基于不同能力水平与兴趣爱好进行分组,分别认领音频制作与MV制作的活动任务,过程中各组同学借助数智化音乐软件与十八中附小人工智能教学平台展开协同学习,逐步解决词曲融合,音画对应的学科专业问题,形成阶段性班歌成果。
最终,学生通过排练,将班歌成果进行演唱表现。
本课中,高老师积极构建“师-生-机”新教学关系,旨在让三年级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真实、可感、可触、可体验的应用环境中学习人工智能知识与技能,同时,融合音乐学科知识技能,以体验式活动为主,启蒙学生人工智能思维与兴趣培养。
授课内容:小学舞蹈学科《傣家奇妙舞会》
授课教师: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丰台实验小学 高晓爽
高晓爽老师打造了舞蹈与ai融合的课堂:《傣家奇妙舞会》,带领孩子沉浸式解锁傣族舞蹈的魅力。
课堂伊始,数字人物“傣小妹”化身为专属小老师,带领孩子们初步了解傣族文化,并由此引入傣族舞核心动作——鱼手、孔雀舞手型,趣味互动让学生更易于接受原本较为陌生的动作,易于二年级学生理解并表现。
在小舞段的学习中,高老师还搭配了ai生成的儿歌,用来提示动作,帮助孩子们快速记忆。
在舞蹈全部学会后,高老师又让AI软件大显身手,将提示性的儿歌填入为充满傣族风情的乐曲,为孩子们量身打造出适配舞蹈的专属伴奏,让每一个动作都能表现独特韵律。
高晓爽老师的课堂是舞蹈课与ai的融合探索阶段的一个小小成果,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将尽快探索新的学习路径,将科技与课堂结合的更加紧密,助力学生的艺术素养全面提升。
活动最后,丰台区小学音乐教研员刘京涛老师提出:从本次研讨会丰台区两节富有创新性的数智化艺术课例展示中,老师们能深刻体会到人工智能正以“以人为本、融合创新”的方式,系统性地赋能艺术教育。正如《人工智能赋能基础教育应用蓝皮书》所指出的,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深度融合,不仅是技术工具的引入,更是教育理念、教学模式与育人生态的重构。
丰台区东北部教研中心小学音乐学科教研员王文昕老师、张红梅小学音乐工作坊坊主张红梅老师,分别基于高佳怡与高晓爽二位老师的课例,从“以智助教”“以智助学”“以智助育”等理念,带领老师们探讨“师-生-机”新型教学关系的构建,进一步引发老师们对人工智能与学科融合中需要关注的“坚持正确的育人导向、突出学用结合的实践取向”这一课程理念的深入思考。
未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持续演进与教育场景的深度融合,我们有理由相信,人工智能将在更多学科、更多学段中发挥其“赋能每一个学生、支持每一位教师、优化每一堂课”的潜力。我们期待在“人机协同、守正创新”的道路上,继续推动艺术教育向更加个性化、智能化、人本化的方向高质量发展,让技术真正成为“看见每一个孩子”的智慧之眼,为培养具备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能力的艺术之星奠定坚实基础。
审核 | 閤明海
编辑 | 徐贺勤
